“二孩時代”杠桿效應——
重拾人口紅利撬動經濟增長
長期來看,“全面二孩”將對中國的養老體系產生深遠影響,甚至與將來我們退休時能領多少養老金都有關系。專家表示,普遍二孩政策可以緩解當前我國養老體系中的缺陷,為養老體系“輸血”。通過30年新增1億人,緩解我國養老金“缺錢”的問題。在當前經濟進入中速增長的“新常態”這個關鍵時刻,全面放開二孩,是撬動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雙重杠桿。文廣州日報記者肖歡歡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表示,中國老齡化速度加快已成不可逆轉之勢。據預測,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將在2027年和2035年分別突破15%和20%,2050年將超過25%。
不調整比日本更嚴峻?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和勞動年齡人口增長趨勢的逆轉,中國人口總撫養比在2011年降到谷底(0.38),創造了較長時間的人口紅利期,對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貢獻率達1/4以上,可以說,過去30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跟人口紅利有很大關系。但隨后,撫養比開始緩慢上升,2020年升至0.4,也就是5個勞動力養2個老人,2033年升至0.5以上,這就意味著,4個勞動力,需要撫養2個老人。
如果生育政策不調整,按照聯合國的預測,21世紀中葉以后中國人口撫養比依然持續上升,2070年將達到0.8的超高水平,即4個勞動力至少需要供養2個老人和1個小孩,嚴重威脅社會的穩定。這預示著多年來對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中國經濟面臨衰退的風險。
1990年,日本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11.9%,不久之后人口撫養比就迅速提高。在人口結構發生這種變化的同時,日本經濟出現逆轉,從減速開始直到停滯。日本這些年的經濟泥潭,根本原因是人口老齡化。
反觀中國,2011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9.1%,已經接近于日本1990年經濟增長減速時的老齡化水平,在“十二五”時期,中國和日本一樣,人口撫養比提高,并且這一趨勢不可逆轉。比日本當時的情形更嚴峻的是,中國當前還面臨著“未富先老”的挑戰。
全面二孩政策從中長期來看,可以稀釋人口撫養比的快速上升,比如,在2035年,將其控制在0.5左右,而如果沒有二孩政策,則有可能是0.6。
為養老體系“供血”?
盧邁表示,老齡化除了對經濟增長有影響外,給我們的養老也帶來很大沖擊。現行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和公共服務體系等,還不能適應老齡化時代的需求。當前的狀況是“未備先老”。同時,財力準備不足。一方面,養老保障的公共支出存在較大缺口。中國公共支出中用于社會養老保險的比例并不高,養老保險制度覆蓋面也較窄,相當一部分老年人的養老金給付水平較低,2011年企業養老金替代率僅為42.9%,農村地區的養老金水平也只有每月55元。另一方面,現行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潛伏著財務危機。有近一半省份的養老金收不抵支,且養老金投資收益率過低,年均收益率長期不足2%,低于同期的通脹率,意味著養老金縮水。隨著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長,特別是被制度覆蓋的老年人口迅速增長,社會養老保險金支出將大幅增長,養老金面臨“入不敷出”的虧空風險。
他認為,“未富先老”絕非危言聳聽。“如果不馬上放開生育政策的話,20年后誰來工作、誰來養活數億老年人?”盧邁表示,全面二孩政策,有利于提高家庭抗風險能力,增加未來勞動力的供給,緩解家庭老年扶養負擔,否則,將來兩位中年人不僅要養活4位老人,甚至還要養活這4位老人的父母。在他看來,放開二孩就是要保持整個養老體系的動態平衡,為養老體系提供新的“供血者”或“接盤者”。在放開二孩政策實施的中長期,待生育率達到2.1的替代水平,整個養老體系的壓力就大大降低。
社保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長、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測算,放開二孩后,在30年~40年間,如果能新增1億人口,屆時,我國的養老金規模能有5%以上的增速,將可以大大緩解養老金缺口的壓力。
鄭秉文表示,我國的養老金空賬有1.3萬億元,養老金投資收益率還不到2%。這就相當于你在10年前把能買三居室的錢存進了銀行,而且給你一個2%的利息,10年之后再取出來,你連一套居室都買不起。“打個簡單的比方,現在70后、80后正是當打之年,但二三十年后,沒有足夠的年輕人來養活這部分人了,養老金也不夠花了,現在必須新增出一批勞動力人口來養活這一代人。”
他認為,在當前經濟進入中速增長的“新常態”這個關鍵時刻,全面放開二孩,是撬動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雙重杠桿。
放開已是“火燒眉毛”?
鄭秉文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達了自己對中國“少子化”的擔憂。他告訴記者,目前,國際上對少子化的量化標準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看法。但少子化可以從“總和生育率”(TFR,指每個婦女平均的生育子女的數量)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水平(即低于“2.1”)作為指征。如果將其轉化為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大約為18%左右。“少兒贍養率”也可以衡量少子化程度,即0~14歲人口占15~64歲人口的比例。一般來說,如果將總和生育率“2.1”轉換為少兒贍養率,25%可視為少子化的一個標志。而少子化與老齡化都是人口結構發生逆轉的體現,中國人口結構在這兩個方面都面臨壓力。
截至目前,根據聯合國預測,2015年中國的平均壽命為75歲。相比之下,2015年發達國家的人均壽命僅為78.3歲,中國的人均壽命已經非常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另一方面,中國少子化現象更加嚴峻:2010年中國剛剛走出“下中等收入”階段(人均GDP為4200美元以下),總和生育率就已經下降到1.53,而當年全球“下中等收入”國家平均總和生育率則是3.08,中國差了一倍。與“上中等收入”國家(人均GDP為4200~13500美元)平均總和生育率1.82和“高收入”國家的1.76相比,中國的數據也偏低。
2015年的數據顯示,就總和生育率來看,世界平均水平是2.51,而高收入國家平均只有1.75。就總和生育率來說,高收入國家幾乎無一例外,都屬于少子化國家,比如,英、法、德和美國。不過,這些國家有移民政策,可以通過移民來降低生育率低帶來的人口老齡化風險。
相對之下,在“長壽風險”和少子化的雙重夾擊下,中國人口結構急劇逆轉,老齡化的速度驚人。60歲及以上人口占人口比例在2015年上升到15.2%。這其中,獨生子女政策導致的少子化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推手之一。在這樣的人口形勢下,五中全會果斷作出全面放開二孩的決定,這是非常及時且非常必要的,甚至可以說迫在眉睫,對中國未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穩定,都將產生深遠影響。“對于嚴重的老齡化,二孩政策就是強心針,說實話,放開二孩已是火燒眉毛了,要是早兩年放開就好了。”
少子化對經濟增長產生的負面影響十分明顯。在少子化趨勢下,勞動就業人口占比將逐漸下降,進而,人口規模將呈絕對下降趨勢,在土地、資本、技術等其他要素不變的條件下,勞動供給減少必將減少勞動產出,經濟增長必將受到影響。而放開二孩,是補充勞動力供給的最直接辦法。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