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版100元紙幣近日面世,引起各界關注。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幣已經歷5次改版。從1948年12月1日第一套人民幣發行到1999年第五套人民幣發行,這期間中國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一套人民幣面額從1元到5萬元
1947年后,各大解放區已經打破以往被封鎖的邊界,開始逐漸連成一片,之間的貿易聯系、物資交流日益發展,建立統一銀行、發行統一貨幣的任務越來越緊迫。據中國人民銀行原籌建處秘書石雷記述,1947年4月,中共中央華北財經辦事處成立。經過一年的準備工作,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宣告成立。
在調動了所有印刷力量加班加點的印刷之后,1948年12月1日大約上午10時,石家莊分行將人民幣發行到市場上。按照設計,這套人民幣有1元—5萬元十二種面額。在圖樣題材上,第一套人民幣選擇了工業、農業、商業、紡織、交通、運輸、工廠和礦山等當時經濟建設和新社會人們生活的圖案,生動展現出中國解放事業,建國初期人們的政治、生活、文化、社會百態。第一套人民幣不僅品種多,而且版式、號碼、顏色、紙張以及印刷質量參差不齊。后來發現,第一套人民幣有62版,12種面額。
第二套人民幣縮小票面額,請蘇聯代印
1953年11月3日,陳云在向中央上報的《關于發行新幣問題的請示報告》中說:“由于過去通貨膨脹的結果,遺留下來的貨幣票面額甚大,而單位價值則很低,每一百元合抗戰前幣值尚不及四厘,名義上雖以元為單位,而一元的價值在計算上已完全失卻作用。這對國際觀感上,對國內人民心理上,影響均不好。因此,發行一種單位價值較高的新幣來收回現行的人民幣,以整理籌碼,縮小票面額,實有必要。”中央批示同意了陳云確定的設計原則。
在陳云的指導下,第二套人民幣最終確定:分票以工業、交通為主題;角票反映農業機械化,搞好生產建設,體現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風貌;1元、2元、3元券分別采用北京天安門、延安寶塔山、井岡山龍源口圖景,表現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戰斗歷程;5元券和10元券則表現各族人民大團結和工農聯盟的主題思想。
由于中國自己的印刷技術無法保證防偽等技術要求。在考量之后,國家決定請蘇聯代印。
第三套人民幣“大團結”:人民代表步出大會堂
到了50年代末,中蘇關系交惡。中方不僅無法獲得蘇聯在鈔票印刷中的技術與設備支持,人民幣的版別卻掌握在蘇聯手中,這對于中國金融安全是一個很大的風險。也因此,第三套人民幣的改版方案迅速提出。到1959年1月,鑒于印鈔設備和技術條件已趨于成熟,中國人民銀行向國務院上報更換新版人民幣的請示。經多次修改和審批,到1959年6月,除10元券和5角券外,其他票券設計方案均被批準并陸續投入生產。
10元券圖案及水印幾經修改,到1965年得到中央批復意見:正面主景用“人民大會堂”,各族人民的形體、大小要差不多;女代表的形象要畫得漂亮些,不要塌鼻子,寬嘴巴。最后定下的圖案是“人民代表步出大會堂”,象征人民當家做主人,國家富強團結,故又稱“大團結”。
此時的中國已經建立了較為健全的金融貨幣體系,經濟發展與物價水平均趨于正常與穩定。
第三套人民幣紙幣共有7種不同面值,在長時間的發行流通中共產生了24種版別。歷經困難時期以及文革,發行時間為前三套中最長。
第四、五套人民幣伴隨經濟騰飛與社會巨變
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上報關于公布新版人民幣時間及改變大面額票券設計主題的請示。1985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批準。至此,第四套人民幣整套設計完成。
從發行之日起,這套人民幣幾乎伴隨了中國經濟騰飛與社會巨變的整個階段,見證了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經濟變革。
隨著印刷技術的提高,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需求,采用更新技術的第五套人民幣隨之到來,并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走向全球。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統計,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第四大支付貨幣、第七大國際儲備貨幣。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