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校園可以看到工廠的設備(圓圈處)
萍鄉一所知名的民辦學校,其新校區內歐式建筑、塑膠跑道、游泳館、風雨球場等相關配套設施完善,然而這樣高大上的學校卻讓家長們“提心吊膽”。
因為新校區置身當地工業園內,眾多化工企業與學校毗鄰,環評專家組認為,沒有消除環境風險源不得招收學生并展開教學活動。
一方面,學校未批先建且無法辦理相關手續;另一方面,學校卻一路綠燈,招收數千名學生入讀。
如今,面對一時難以消除的環境風險源,學生們該何去何從成了一個待解的難題。
新校區高大上卻有家長選擇轉學
從萍鄉公交西站出發的17路公交車往北行駛23站后,拐了一個彎后停了下來。
前一分鐘,還能看到鱗次櫛比的大型工廠,下一分鐘卻進入了彩旗飄揚的“歐式城堡”,這便是萍鄉實驗學校(英倫國際部)(以下簡稱“萍鄉實驗學校新校區”),也是這條公交線路的終點站,車上陸陸續續下來了一群學生。
這條公交線路原本只到硤石新村,兩個多月前,伴隨著萍鄉實驗學校新校區投入使用才延伸至此。
在萍鄉市的城市規劃中,這道拐彎還具有另一個象征性意義——拐彎前是萍鄉市經濟開發區工業園西區,這里是當地化工企業密集區;拐彎后,園區內的這一部分地方便起了一個新名字:田中湖基礎教育園區。
說是田中湖基礎教育園區,其實只有萍鄉實驗學校新校區在此。萍鄉實驗學校是一所由深圳東升教育集團投資的民辦中學,校方稱有在校學生近6000人(包括老校區),其老校區在萍鄉市汪公潭,因辦學質量還不錯受到市民追捧,今年秋季開學這個新建的新校區才開始投入使用。
有人驚訝于“如此高大上的學校怎會坐落在此(工業園)”,學校裝修風格甚至使人聯想到外國電影畫面里的學校,無處不吐露著新貴氣息。
今年剛到這所學校為孩子報名的老趙,是一位經營某企業的成功人士,小孩今年剛好上小學,出于對萍鄉實驗學校的信任,他給孩子報名就讀。直到開學報到那天,他才知道孩子入讀的學校是萍鄉實驗學校新校區,而不是原本的老校區。
相比老校區,新校區內都是新建的英倫風格教學樓,歐式建筑、塑膠跑道、游泳館、風雨球場等相關配套設施很完善,環境看起來也比老校區優美不少。
按理說,趙先生應該感到高興才是,但恰恰相反,孩子入讀該校區不久后,趙先生卻變得憂心忡忡,幾經周折最終將孩子轉到其他學校。
學校周邊有多家化工廠 “氣味刺鼻噪音刺耳”
趙先生的擔憂并不是個例,不少新入讀該新校區的學生家長和趙先生一樣選擇了轉學。
據了解,萍鄉實驗學校新校區現有學生近3500名,其中有近1000名學生為寄宿生。讓家長們擔憂的原因是:新校區身處工業園、毗鄰化工廠。
記者一到萍鄉便從知情家長手中獲得了一份由多名家長聯名寫給萍鄉市委、市政府的請求書。
這份寫于2015年9月2日的請求書中寫道:“萍鄉實驗學校新校區占地近百畝,已經建成建筑面積達5萬平方米的新校區。現在大部分學生已經上課,尚有小部分9月4日開學。學校坐落在化工園內,危險物、污染源比較多……校園內氣味刺鼻、噪音刺耳,周邊許多企業還有大量易燃易爆有毒物品,隨時可能發生環境污染的事件,對師生將產生巨大傷害,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在此,懇請市政委政府盡快采取有力措施,解決萍鄉實驗學校新校區的環境污染問題。”
為了一探究竟,11月6日,新法制報記者驅車趕到萍鄉市經濟開發區工業園西區,當車子行至一路口時,兩塊矗立著的標牌特別顯眼,上面標有“萍鄉經濟技術開發區基礎教育園區”“深圳東升教育集團、萍鄉實驗學校國際部”的字樣,順著這個方向,記者很快找到了家長口中的萍鄉實驗學校新校區。
記者仔細觀察發現,學校四周有不少化工企業,較遠為一家大型煤化工能源綜合利用企業,衛星地圖顯示,工廠區邊界和學校邊界的直線距離為800米;而緊鄰學校南側的為一家大型化工企業某高分子材料公司,東側一墻之隔則是一家建材公司。
萍鄉市環保部門也向記者證實,學校周邊確實存在諸多大小化工企業,后建的學校在部分化工企業的衛生防護距離(即從產生職業性有害因素的生產區、車間或工段的邊界至居住區邊界的最小距離)范圍內,因此無法辦理相關的環評手續。
采訪過程中,正在學校一墻之外的菜地里干活的吳大伯向記者講述了他們的遭遇:平日里總會聞到魚腥味,這樣的味道正是來自數百米外的幾家工廠,但具體是哪一家他也不是很清楚。
“一直都有很大的味道,學校沒建之前就有,已經持續五六年了,現在學校在這邊,上學的娃娃們也跟著受苦。”老人還向記者證實,“工廠的生產還伴有不小的噪音。”
周邊存環境風險源 專家意見為暫不適合辦學
記者實地走訪過程中,村民們對于環境的吐槽證實了家長們的擔憂。而后,知情人士提供的抬頭為《江西省萍鄉實驗學校國際部建設工程一期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中的技術評審會專家組意見,有些內容更是讓眾多家長無法接受。
該意見寫道:“2015年8月16日,萍鄉經濟技術開發區公共政務管理局在萍鄉市主持召開了《江西省萍鄉市實驗學校國際部建設工程一期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下稱“報告表”)技術評審會。參加會議的有開發區管委會、規劃局、經貿局、環保局、建設工程技術服務中心和萍鄉市實驗學校(建設單位)、江西農業大學(評價單位)等單位的代表和專家(名單附后)共18人,與會專家和代表勘查了現場,聽取建設單位的項目情況和評價單位對報告表編制內容介紹,經認真討論和評議,形成報告表評委審查意見。”
值得一提的是,在該項目建設的環境可行性方面,專家組意見稱:“項目為未批先建,與目前周邊環境不相容,存在環境風險隱患等問題。綜上所述,在落實報告表、專家與代表提出的各項環保措施和風險防范措施,《萍鄉市中心城區田中組團控制性詳細規劃》得到有效實施、周邊相關企業實施關停(完全消除環境風險源)并不再恢復生產,確保項目不受相關企業污染環境影響(含環境風險影響)及區域環境質量達到功能區要求的前提下,本項目的環境影響可得到有效控制。在上述要求未得到落實的情況下,學校不得招收學生并展開教學活動。”
面對專家組意見,記者特地找到萍鄉實驗學校辦公室主任黃波進行求證。黃波向記者確認了這份意見書的真實性,他坦言:“學校本身對環境沒有很大的影響,更多的問題出在周邊企業導致環境存在風險源。”
經開區被指默許學校未批先建
新法制報記者采訪過程中,不少家長向記者坦露了對于學校選址的不解,因為該片區域有著眾多的化工企業,想要這些企業在短時間內搬遷可能性不大。
據當地政府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員透露,由于工業園已經被規劃為城市范圍內,按照計劃搬遷園區內相關化工企業是必然的,但這便涉及到補償問題,保守估計都要上億元,這對于經開區政府財力來說壓力巨大,所以相關進度一直非常緩慢。隨后,該說法得到了學校方面的證實。
既然如此,當初為何選擇在這樣的地方建學校呢?
黃波解釋說:“這塊地屬于教育用地,萍鄉經濟開發區只有這么一塊區域可以用,開發區需要基礎教育,因此只能在此建學校。”
對于新校區項目未批先建的事實,黃波說學校方面也無奈。他告訴記者,學校2013年和萍鄉市開發區簽署了用地協議,該塊區域為劃撥的教育用地,當初雙方確定協議時,已經明確了相關的建設進度,學校方面只是按照協議進度進行建設,至于相關手續辦理問題只能問萍鄉經開區管委會。
企業曾提異議無果學生何去何從成難題
對此,萍鄉市規劃局并不認可。該局黨組書記黃新國認為,這是當初城市規劃審批權沒有集中統一管理惹的禍,早前經開區進行規劃審批時并不完全合理。而后當規劃和發展并不一致時,完全可以按照目前實際情況調整規劃,畢竟《城鄉規劃法》中有法定的調規程序。
多個信息源證實,在學校建設之初,工業園內有近10家企業曾聯名向經開區管委會提出異議,而開發區管委會并沒有給出相關的回復。新校區建設項目與目前周邊環境不相容,也導致了該項目無法辦理建設、環保手續的原因。
據了解,萍鄉實驗學校曾于7月2日向經開區管委會報告,“新校區周邊工廠產生較大噪音,并伴有刺鼻性氣味,請求管委會對周邊工廠進行關停或安排學生到其他校區過渡”,但沒有得到任何回復。
萍鄉市環保局局長何義萍表示,出于對眾多學生的負責,市環保局多次約談學校負責人,近期將對萍鄉實驗學校新校區采取相關措施,責令其暫時轉移校內學生。
學校建設選址規劃本應該有嚴格的論證,然而萍鄉實驗學校新校區在沒有相關手續的情況下,卻可以一路綠燈,招收數千名學生入讀。那么,這些學生到底該何去何從呢?
11月7日,記者試圖從經開區管委會及該區相關職能部門找到答案,然而對于記者的采訪,相關負責人紛紛給出了回避的態度。
隨后,記者又找到萍鄉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黨委書記李錦林,他讓工作人員記下記者的問題后便匆匆離開了辦公室。截至發稿時,記者仍未等到萍鄉經濟技術開區管委會的回復。
文/圖 新法制報記者康春華 黃基連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