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2014年9月6日刊發的題為《沙漠之殤》的目擊報道。
陳杰
《新京報》首席記者,于2014年9月6日刊發了題為《沙漠之殤》的目擊報道,揭開了內蒙古阿拉善騰格里工業園區內一些企業將工業廢水排入沙漠的真相。之后習近平總書記等多名中央領導作出批示,國務院成立督察組,敦促內蒙古自治區對騰格里工業園進行徹底整改。
新京報訊 (記者王夢遙)昨日,中央電視臺2015年度法治人物評選活動正式啟動。包括《新京報》記者陳杰在內的20組候選人獲得提名,評選結果將在12月4日國家憲法日設立一周年時揭曉。
候選人有警察、記者、律師等
中央電視臺從2001年啟動“年度法治人物”評選及頒獎活動,今年已是第15屆。昨天,央視公布了今年提名“CCTV2015年度法治人物”的20組候選人名單,包括一線警察、檢察官、記者、律師和學者等。
環境保護依然是今年公眾關注的焦點。孤身潛入騰格里沙漠腹地、揭開沙漠污染真相的《新京報》記者陳杰,以及三赴騰格里沙漠落實證據的中國生物多樣性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成員,他們因對騰格里沙漠生態環境的關注,用實際行動推動著中國法制進程,獲得提名并被稱為“騰格里沙漠守護者”。
破獲全國涉案人數最多“地下錢莊”案的浙江警察張輝、推動“呼格吉勒圖案”再審的新華社記者湯計、頂住壓力糾正錯案的河北檢察官彭少勇等也進入候選人名單。
國家憲法日設立一周年揭曉結果
這組候選人名單是如何出爐的?
據介紹,在評選之前,先由全國普法辦、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全國人大法工委等司法部門派選代表,和部分法律界專業人士、媒體專家、社會文化方面知名學者組成評選監督委員會,推選出25位左右的入圍候選名單,再進行初選和終選,最終選定10位左右的2015年度法治人物。
此外,就候選人資格而言,其重要事跡應該發生在2014年10月到2015年10月期間。
今年12月4日是國家憲法日設立一周年,也是全國普法宣傳30周年,為了配合這一主題,評選結果將于12月4日揭曉。
對話陳杰
回訪騰格里:美麗的沙漠保留下來了
記者:報道刊發已經一年多了,最近有沒有再去過騰格里?
陳杰:為了給這次央視的評選活動拍攝宣傳片,我又回訪了騰格里,用航拍器拍了下周邊幾十公里,沒有發現排污池,周圍的牧民說,味道沒有了。這片非常美麗的沙漠保留下來了。
記者:當時是怎么去做這個報道的?
陳杰:我只是像拿著手術刀一樣把它切開,用影像的方式呈現出來,大家看到后就知道病癥是怎么樣的。很多專家一直在關注騰格里的生態,在做進一步報道時,這些人給我講了很多。有扎實的現場影像和專家解讀,事實就被尖銳地呈現出來了。
記者:報道此類新聞往往會遇到很大阻力,你是如何做的?
陳杰:在整個采訪過程中,我保留了完整的照片、影像資料,甚至取了土樣,這些都是有力的證據。真正做環境監督報道時,取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只有把證據做實才能保護自己。
記者:做了這么多年的攝影記者,未來還有什么想要突破的?
陳杰:我只不過是在現有的基礎上,在現有的平臺上做自己的事情,我所要做的就是讓我的報道更真實、更接近真相,讓我在報道過程中對專業問題的把握更精準,推動事件的改變。我會持續做很多報道。
記者:但干預現實很難。
陳杰:所謂干預現實不是馬上讓現實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至少讓污染企業付出代價,讓更多的受眾看到真相,這種關注本身就是一種推動,讓企業在下一次違法時要考慮輿論成本。我們能往前推動一步,哪怕一毫米,都是干預現實。
記者:是什么讓你堅持下去的?
陳杰:這個過程可能很枯燥,但到了一種程度后就是對個人的突破和提升。我第一次去騰格里時,滿天繁星,沙漠很美,但味道很臭,讓人不想多呆。但這次再去,我就躺在沙漠上,感覺回到一種很美的狀態,而想到自己在其中發揮了一些作用,就非常開心。
記者:入選“年度法治人物”候選人有什么感受?
陳杰:對我來說僅僅是做了一篇報道,它已經成了過去式,我要考慮的是能不能在《新京報》這個平臺上,做更多的報道帶來改變。
記者:你是如何理解“法治”的?
陳杰:真正的法治應該是讓人沒有恐懼的,每個人如果在法律的框架內行事,都應該成為受保護者,即使在強大的權力侵犯你時,法律也可以制止。法治不僅是寫在紙上的,還要執行,同時需要每一個公民對法律的敬畏。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