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成都市民蔣先生花8500元購置了一款日本虎牌電飯煲,沒想到,這個傳說中的“煮飯神器”沒用多久就罷工了。蔣先生將電飯煲送去維修,工作人員檢測發現,原來是一只蟑螂鉆進排氣孔,造成了主板短路。令蔣先生感到郁悶的是,工作人員拒絕免費維修或理賠,僅建議他以后配備殺蟲劑。
與蔣先生一樣,很多購買了日本電飯煲的中國消費者,同樣遭遇了維修難、看不懂說明書等問題。不過,真正讓他們困惑的是:以幾十倍于國產電飯煲的價格,從日本背一個電飯鍋回來,煮出來的米飯真的更香、更糯么?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兩個對比實驗
電飯煲為何會成為中國游客赴日旅游的必買物品,很多日本人對此也深感困惑。在一些論壇中,有人說是因為日本電飯煲煮出的米飯更好吃,也有人說是中國制造的電飯煲質量太差,甚至有可能會突然爆炸。一個多月前,為了檢驗這些說法是否靠譜,一位名叫澤井美姑的日本記者專門做了一次對比試驗。
澤井美姑從上海花399元購買了一個中國品牌的電飯煲,由于中日電飯煲的設計差異,她還花1700多元購買了變壓器。回到日本后,她挑選了一個同等性能的日本東芝電飯煲進行對比。結果顯示,兩款電飯煲煮出的米飯,在口感上并無明顯區別。澤井美姑認為,米飯好不好吃與電飯煲關系不大,水和米的質量更關鍵。
早在今年2月,央視記者就已做過類似的對比試驗。央視記者分別挑選一款中國和日本制造的功能相近的電飯煲進行試驗,兩者的價格均為4000元左右——這個價位的日本電飯煲最受中國游客青睞。記者嚴格按照各個品牌電飯煲對水、米比例的要求,做了兩鍋米飯,并隨機找了10位烹飪經驗豐富的大爺大媽,請他們來判斷哪個電飯煲煮出的米飯口感更好。經過盲測,二者并無太大卻別,甚至更多人認為國產電飯煲煮出的米飯“更勝一籌”。
記者還將兩個電飯煲煮出的米飯送到實驗室進行化驗,檢測米飯的糖分、含水率、彈性、游離氨基酸、絲氨酸等指標。結果顯示,二者沒有太大區別,在一些指標上,國產電飯煲煮出的米飯甚至更有優勢。
中國造不出好電飯煲?
今年1月,財經作家吳曉波在其微信公號發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了中國游客在日本搶購電飯煲、馬桶蓋等產品的現象,引發熱議。然而,在輿論紛紛為日本制造點贊之時,鳳凰新聞客戶端主筆“唐駁虎”與吳曉波唱了“反調”。
“唐駁虎”用3萬余字的專業分析,揭示了日本和中國制造的電飯煲的差異,并指出了日本電飯煲在營銷和宣傳中所用的一些騙術。
日本高端電飯煲最常用的宣傳噱頭是“IH”(InductingHeating)技術,通俗來說就是“電磁加熱”。許多中國人在日本旅游時,都聽過導游這樣介紹——中國制造的電飯煲是利用底部傳導器的熱量煮飯,因此容易導致底部偏軟、上部偏硬;日本電飯煲則是通過磁力使電飯煲內膽自身發熱,煮出來的飯比較均勻。
除了“IH”技術,各個品牌的電飯煲還有不同的宣傳噱頭。比如,東芝電飯煲宣稱能通過真空技術使水分在短時間內滲透到米粒內部,日立則將“蒸汽循環系統”作為賣點,三菱聲稱他們會通過“可變超聲波”全面震動米水混合物。然而,“唐駁虎”逐一對這些賣點進行了“扒皮”,并將它們稱為忽悠消費者的“科技玄學”。
與澤井美姑一樣,“唐駁虎”也認為,能否煮出好吃的米飯,“更關鍵的還在于米和水”。他還經過比對后得出結論:在電飯鍋這個領域,中國產品不比日本差,而且價格低廉得多——中國700元的電飯煲,有可能比日本7000元的更好。一般來說,500元以上的電磁電飯煲,只要表現正常,最終煮出的米飯口感都差不多,差距很小
“唐駁虎”的結論,可從日本資深電飯煲專家宮口淳一那里得到印證。宮口淳一曾在日本東芝等公司從事研發工作、有40多年從業經驗。他曾指出,中國電飯煲所采用的內膽材料、涂層技術并不比日本落后,但同樣采用“IH”技術的中國制造的電飯煲,價格不到1000元。
據美的生活電器研發部部長鄭曉春介紹,國內電飯煲企業用的關鍵部件和日本的差距已經不大,2013年美的推出“磁懸浮動力破泡香甜煮”技術后,相關產品在伊藤商場的銷量超過了松下等日本品牌。
“崇洋媚外”背后的反思
在一些中國人的觀念中,“日本制造”似乎已成為質量靠譜的象征,即使花幾倍價錢也在所不惜。這種觀念顯然是非理性的,但這股熱潮背后,有很多值得“中國制造”反思的地方。
比如,如宮口淳一認為,“中國制造”在工藝、技術上并不落后,但日本人似乎更愿意花時間精力研究更為精細的產品。以電飯煲為例,有些日本企業研發的電飯煲,內膽甚至是全手工打造,它們在日本的售價都超過1萬元人民幣,但中國電飯煲的產品種類相對比較少。
回溯日本電飯煲制造業的歷史,更不難發現中國與日本的差距。從1937年日本軍隊中出現電加熱飯鍋,到三菱、松下、索尼等公司開發民用產品并推向市場,再到半導體電熱傳感裝置、可編程微電腦芯片先后被引入,直至近幾年被神化的電磁加熱技術,日本人將看似簡單的電飯煲玩出了各種“高大上”的花樣。
隨著中國人生活水平、購買力的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更多元化,過去中國企業所倡導的“物美價廉”的便宜貨,已不能滿足一部分消費者的需要了。如果中國企業不能生產出更加優質的產品,消費者就會不惜花更多的錢,從海外購置自己想要的高檔產品。這并不是“崇洋媚外”,而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的必然。
電飯煲僅僅是一個管窺“中國制造”現狀的樣本。如何一方面在技術上追趕日本和其他國家,同時又讓好產品不被長期以來的“廉價”“質量差”“山寨”等負面標簽所拖累,無疑是“中國制造”重新贏回消費者信任的關鍵。(記者易艷剛綜合整理)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