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06日訊
揚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獲批
據中國政府網6日消息,國務院原則同意《揚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進一步完善公路、水運、鐵路、機場等交通基礎設施。
到2020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控制在210萬人以內,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在230平方公里以內。要貫徹城鄉規劃法關于“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禁止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之外設立各類開發區和新城新區。要根據揚州市資源、環境的實際條件以及《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空間布局,研究劃定城市開發邊界,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加大存量用地挖潛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切實保護好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
能源局:明年1月完成成品油質量升級監管工作
據能源局網站6日消息,為督促落實國務院關于成品油質量升級工作要求和部署,切實做好相關工作,10月28日,國家能源局在廣東啟動大氣污染防治成品油質量升級專項駐點監管工作,這標志著大氣污染防治成品油質量升級專項監管全面開展。
根據大氣污染防治成品油質量升級行動計劃和加快成品油質量升級工作方案要求,此次專項監管重點監管對象為東部地區煉油企業,監管內容主要包括:相關煉油企業、特別是保供骨干企業制定及落實升級改造實施方案情況,升級改造項目核準、建設情況,國Ⅴ標準車用汽柴油等油品供需情況,企業淘汰落后產能情況,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以及升級改造配套扶持政策落實情況等。此外,為確保清潔油品“產得出、用得上”,將監管調研范圍適度擴展至成品油銷售企業。根據工作安排,專項監管分為部署啟動、組織實施、總結提高三個階段開展,計劃于2016年1月完成。
審計署:9月22省141億元資金未有效利用
審計署11月6日公布2015年9月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政策措施貫徹落實跟蹤審計結果。
2015年9月,審計署組織對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下統稱省)和29個中央部門、7個中央企業落實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政策措施情況進行了跟蹤審計,重點審計了這些地區和單位財政存量資金盤活情況,以及保障性住房、扶貧及社會保障、環境和生態保護、涉農及就業服務等民生領域項目推進和政策落實情況,抽查了758個單位、595個項目,涉及項目資金1011.7億元。
審計發現,22個省的33個項目141.76億元資金由于制度規定制約、預算與項目實施不協調、項目審批時間長、已完成項目資金未及時統籌等,未得到有效利用。
審計署解讀9月穩增長審計:部分保障性住房閑置
11月6日,審計署發布了2015年9月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政策措施貫徹落實跟蹤審計結果公告。審計署財政審計司主要負責人指出,這次審計報告主要反映了建設進度、任務完成和建成分配三個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是部分地區存在項目建設進展緩慢的問題;二是部分地區存在虛報工程開工(完工)量的問題;三是部分地區存在已建成的保障性住房閑置的問題。
美商務部公布對華鍍鋅板產品反補貼調查初裁
11月6日從商務部獲悉,美商務部11月3日在對原產于中國的鍍鋅板產品發起的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中做出補貼初裁。應訴企業的補貼稅率為26.26%,未應訴企業適用235.66%的懲罰性稅率。
前9月消費品工業實現利潤1.5萬億 同比增10.1%
工信部11月6日公布2015年1-9月消費品工業運行質量效益基本情況。數據顯示,消費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24.3萬億元,同比增長5.6%,增幅比全部工業快4.4個百分點。其中,輕工(不含食品)、紡織、食品、醫藥和煙草等行業分別增長5.6%、5.2%、5.1%、9.3%和3.2%。消費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部工業30.4%。
利潤方面,消費品工業實現利潤總額15398.4億元,同比增長10.1%,增幅比全部工業快11.8個百分點。其中,輕工(不含食品)、紡織、食品、醫藥和煙草同比分別增長10.3%、9.5%、11.9%、13.1%和-1.5%。消費品工業利潤總額占全部工業的35.8%。
農業部:推進龍頭企業轉型升級
6日從農業部網站獲悉,11月3日-5日,農業部在廣西舉辦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負責人培訓班。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強調,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必然趨勢。龍頭企業是經營主體融合共生的主導者,是產業環節融合互動的引領者,也是資源要素融合滲透的推動者,在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龍頭企業要積極延長產業鏈,向產業上下游跨界發展;要提升價值鏈,通過精深加工和精細化管理提高附加值;要共享利益鏈,讓農戶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要催生新業態,將“互聯網+”、“生態+”等現代新理念引入生產經營活動,創新生產方式、經營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
陳曉華強調,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今后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一個主線。龍頭企業是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中最具創新能力的主體,可以向農業導入先進生產要素,對接小農戶與大市場,是資本和技術集約型農業的示范引領者、農業結構調整優化的推動者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捍衛者。下一步,龍頭企業要在促進現代農業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積極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產品提檔升級,推進綠色生產,在實現自身轉型升級的同時,帶動農業轉變發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