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在過去五年里,BAT三家巨頭共投資了30家已上市公司以及數百家未上市公司。在中國互聯網未上市創業公司估值前30名的公司中,80%的背后都有著BAT的身影。
難怪坊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未來是屬于創業者,屬于青年人的,但歸根到底還是屬于BAT的。盡管這只是種打趣的說法,但是在BAT三足鼎力橫掃互聯網各個角落的今天,創業者的機會究竟在哪儼然成了許多人心中的疑惑。
“其實,根本不需要去懼怕那些大企業,他們自有自身的生命周期”,華創資本創始人熊偉銘在2015鳳凰財經年會上表示,而現今BAT的觸角也并沒有觸及到所有領域,因此這些空隙仍舊是創業者將能抓住的機會點。
或許這時會有人說,道理我都懂,但“然并卵”啊!在垂直細分領域集中火力猛打市場痛點,通過造成差異化優勢來規避三巨頭的競爭,看起來確實個不錯的選擇,但這種差異化的打法究竟怎么出奇制勝了?
“對于創業者來說,可以從兩個方面思考這個問題”,熊偉銘表示,“首先從垂直品類的方面來看,那些前端有很大流量,后臺有著強勁供應鏈的大平臺都沒做好的品類,是很值得創業者去深挖的。”
“其次,便是關乎優先級的問題”,他指出,“大公司易受財報所累,比如2004年時的去哪兒還非常小,彼時垂直搜索根本不在百度的視野里,直到7年之后當去哪兒已把酒店后臺系統、電子客票系統做完,再同百度談時,百度才發現已難以逾越去哪兒的資產壁壘,這時價值也就體現出來了。”
“除上述兩個方面規避競爭外,創業者還應關注在單品類里是否還有成熟的線下經驗可以獲得。”熊偉銘補充道。
其實,對于大公司所帶來的壓迫影響,創業者或許真的不需要有過度的焦慮。縱觀互聯網在中國發展的近20年間,雖然近十年都被百度、阿里、騰訊三家巨頭所主導,但隨著移動互聯網崛起之后,他們的增速也已從過去十年的兩位數水平開始回落。
雖然近年三巨頭大舉擴張動作頻頻,規模與體量均在不斷擴大,看起來咄咄逼人,但也由于企業過多,盤縱錯節,致使其對創業公司的控制力,以及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力有所減小。更有評論家指出,BAT的擴張更多只是在防守,而非進攻。
“因此,創業者們真的不要擔心大公司的壓迫和影響力,而真正需要考慮的是自身是否把創業的主意執行到位,那把刀是不是插的真正夠深。”(文/游蘇杭)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