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
(記者鄧琦)昨日上午,北京技術創新行動計劃(2014-2017年)“重大疾病科技攻關與管理”專項成果發布,10個技術成果涉及腦卒中、抑郁癥、白血病、牛皮癬等。針對腦卒中的研究結果表明,預計臨床應用后,將每年為我國減少10萬例再發卒中患者。
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重大疾病已成為影響首都市民健康的主要威脅。“重大疾病科技攻關與管理”專項是技術創新行動計劃確定的12個重大專項之一。
專項部署了兩項重點任務:“十大疾病科技攻關與管理工作”和“生命科學前沿技術和首都特色學科創新研究”。計劃到2017年,形成不少于10項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性成果,形成30個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的首都優勢學科,建立100項診療規范標準。
一批惠民型成果和創新型成果不斷呈現。惠民型成果中,如慢性腎臟病領域,研發的診治及管理關鍵技術,受益患者達2000余人,使貧血達標率提高21.4%,高血壓達標率由18.2%提高到88.4%;乙肝領域,制定慢乙肝孕婦抗病毒治療方案,使嬰兒避免感染HBV病毒的成功率接近100%。
昨日的成果發布會上,北京大學、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清華大學、首都醫科大學等項目承擔單位就10個技術成果及相關實施案例情況進行了詳細發布。
其中,針對腦卒中的研究結果表明,預計臨床應用后,將每年為我國減少10萬例再發卒中患者。
在急性早期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方面,研究出了“不化療、不輸液、僅用2個口服藥物8個月療程治療APL”新方案,降低治療費用,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腦中風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和輕型卒中是最常見的腦血管病急癥,每年新發患者約300萬例,約占整體腦血管病50%-60%,而且早期是最易卒中復發的腦血管病急癥。
成果:
研究結果表明:雙抗早期干預性治療早期輕型卒中/TIA優于單阿斯匹林治療,使其發展為致殘、致死的嚴重腦血管病的幾率減少了32%。該研究成果預計臨床應用后,將每年為我國減少10萬例再發卒中患者。
抑郁癥
精神分裂癥和抑郁癥是我國最為常見的兩類重性精神疾病,據衛生部估計,目前我國精神分裂癥患者大約有780萬人,抑郁癥患者已經超過2600萬。
首次提出并建立了量化的抑郁癥中醫證候分型診斷標準;研發了“石黃清熱口服液”制劑和開發應用子午流注技術治療精神藥物不良反應;首次明確提出單純經顱磁刺激治療是抑郁癥治療的有效替代療法等,通過上述關鍵技術的推廣應用,降低了患者平均住院日約40%。 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和多發性骨髓瘤等血液惡性腫瘤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死亡率高,提高其根治率具有重大意義。 在急性早期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方面,研究出了“不化療、不輸液、僅用2個口服藥物8個月療程治療APL”新方案,降低治療費用,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目前該研究所有受試患者達到完全緩解,為每例患者節約直接住院醫療費用約5萬元。 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在我國每年新發病人數超過2萬人,發病率低但致死率極高,常規化療有效率不足8%,且不能延長患者總生存。 課題組通過多中心臨床試驗證明C-KIT基因變異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使用伊馬替尼治療后,疾病控制率達60%,有效率較標準化療提高了近4倍,且患者無進展生存期得到明顯延長。研究成果改寫了中國黑色素瘤治療指南,為中國黑色素瘤患者個體化靶向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艾滋病 性傳播是艾滋病傳播的首要途徑,占95.3%,其中男男同性性接觸者(MSM)傳播占73.5%。 研究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單中心覆蓋8000人的HIV陰性MSM隊列及500人的原發感染者前瞻性隊列;在我國率先提出“鎖定及阻斷HIV感染關鍵人群及關鍵時期”的艾滋病防控新策略。預計在全國范圍推廣后,將在2020年之前實現三個90%(HIV感染者發現率,治療覆蓋率及病毒學成功抑制率)的戰略目標。 腰椎間盤突出 近年來,脊柱退行性疾病(以頸椎和腰椎退行性疾病最為常見)患病率高且存在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的趨勢,已成為影響全球人群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 制定了《腰椎間盤突出癥診療標準》、《計算機導航輔助脊柱外科手術操作規范》,并最終成為衛生行業標準。其中,脊柱導航方面,通過本規范的應用,已將手術精度從3毫米提高到0.74毫米,不同術式的手術精確率提高到了95%以上,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遺傳病 世界上已發現的單基因遺傳病有7000多種,多種疾病可直接導致患者的夭折、早逝或者嚴重傷殘。因擔心遺傳疾病繼續遺傳,很多患者甚至不敢生育后代。 首次實現對單個卵母細胞極體基因組的高精度測序,成功對人類基因組進行分型,建立了世界首個人類女性個人遺傳圖譜。利用此方法可準確推斷胚胎母源基因組信息,預測遺傳性致病基因,避免先天性遺傳缺陷嬰兒的出生。 阿爾茲海默癥 基于藥物靶點生物大分子結構的藥物設計與優化藥物是新藥研發的一個重要環節。 解析了與植物和動物疾病相關的共13個靶標蛋白晶體結構,包括與阿爾茲海默癥相關的早老素同源蛋白的晶體結構、與心腦血管疾病密切相關的機械敏感性離子通道的晶體結構等,有助于清楚地揭示相關疾病的發病機理及靶標蛋白的作用機制,進而為治愈這些疾病提供了新的藥物靶點。 牛皮癬 銀屑病俗稱“牛皮癬”,是一種慢性皮膚病,目前我國約有600余萬銀屑病患者。 結合西醫臨床研究方法,優化了中醫治療銀屑病方案并制定了銀屑病治療指南,首次運用中醫理論制定了西醫認可并應用于臨床的診斷分型標準,真正實現了中西醫融會貫通,可使銀屑病治療有效率由59%上升到77%,1年復發率由25%下降到20%。據推算,如采用該新方案治療銀屑病,1年可以多治愈全國約108萬名患者。 “生物銀行” 生物銀行是重大疾病基礎與臨床研究、藥物研發與產業化的最重要環節、最寶貴資源。全球已超過10個國家或地區正在建設生物銀行。市科委率先在全國建立北京重大疾病臨床數據和樣本資源庫(簡稱“北京生物銀行”)。 制定了國際標準通用的疾病臨床信息術語集,樣本采集、處理、保存等操作規范;現已收集病例7萬余例,采集標本12萬余份,入庫樣本70萬余份(包括全血、組織、菌株、細胞、DNA等多種樣本)等。 作者: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