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電視劇還很荒蕪的年代,《渴望》的橫空出世迅速填滿了國人的生活,已經不止是一部電視劇了,還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劉慧芳”、“宋大成”、“王滬生”、“王亞茹”、“田莉”、“徐月娟”、“肖竹心”......這些名字也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熒屏記憶,至今難忘。
“舉國皆哀劉慧芳,舉國皆罵王滬生,萬眾皆嘆宋大成。”
上面的一句話很好的形容了《渴望》里面三位主人公。我們記住了淳樸善良的“劉慧芳”,記住了老實忠厚的“宋大成”,對他們都只有贊美和褒獎。唯有對“王滬生”,每一個人都恨到骨子里。父母輩的觀眾回憶起那段經歷,都說見面的第一件事就是一起罵幾下“王滬生”,可見這個角色有多么招人恨。
一個反派角色對演員的影響有多大呢,孫松演完“王滬生”之后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因為觀眾們都太入戲了,以至于把現實生活中的孫松和“王滬生”分不開了。每次孫松上街,都會有路人罵他,甚至有些激動的還會跟在后面追打;坐公交車曾經被人踢過,做臥鋪車也會有大媽把他叫到旁邊罵一頓。對于現在的演員來說,這些都是不可能的經歷。
對于我們來說,很難想象孫松當時的處境,畢竟《渴望》當年太火了影響力太大,孫松又演了一個這樣壞的角色,因此就成“反面典型”了。后來孫松回憶起那一段的日子,倒也是看開了。反過來想,觀眾罵你,恰恰說明了你演的好,讓人入戲。李明啟老師演完“容嬤嬤”,上街買菜不也是被人罵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