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所有影城都對這樣的“包場”甘之若飴。
原來,快鹿這么做是希望向觀影人群推銷公司品牌和相關理財產品,但對于影院經理來說,顯然是黃金場次最好賣,而且票價最高,但對于觀眾來說,“如果不花錢也就能拿到票,那我肯定要買不花錢的票啊。”
如此“大包大攬”,快鹿盈虧幾何?有無風險?
就在3月7日,娛樂資本論還聯系到了一位與《葉問3》接洽過的眾籌平臺的相關負責人。他告訴小娛,去年10月份,快鹿曾經找他們做《葉問3》的眾籌代理,曾諾收益能很快兌現,但當他們去上海快鹿總部做盡職調查的時候,“發現他們的材料很不合規,而且他們把一個項目的債權,重復抵押很多次。”
之后,他又去了與快鹿關聯的一個線下資產管理公司當天財富,“我發現他們的形象店在核心地段有200多平的面積,裝修非常豪華。”甚至他還聽該司員工說自己的公司有2、3萬人,“這么高的運營和人力成本,肯定是覆蓋不了正常的理財收益。”
其實提起《葉問》,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拍攝葉問系列的香港天馬影視和知名電影人黃百鳴。其實,《葉問3》原本也是由天馬影視立項,但該項目很快轉手至快鹿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