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李勇認為,無線傳輸是一個開放的環境,WiFi起到的是數據中轉站的作用。如果后臺程序被侵入,用戶在操作中就存在一定風險。尤其是那些沒有加密的WiFi網絡,對侵入程序攔截能力比較差。
“這就好比你委托郵遞員送一封信,如果沒有加密或防護措施,其他人通過攔截技術可以看到信里面的內容。”李勇說。
如何防止被“釣”
提高安全意識,避免在免費WiFi的情況下輸入電子商務等敏感信息
唐威介紹,從目前情況看,免費WiFi的隱患主要以黑客“設套”,誘使用戶登錄并竊取信息為主。如果用戶提高安全意識、規范操作,可有效避免被“釣魚”。
唐威建議,在公共場合選擇WiFi熱點時,要辨明網絡熱點名稱,黑客的“慣招”是利用用戶免費蹭網心理,設置一個與公共環境非常相近、容易迷惑人的名稱。而安全的方式是直接向提供服務的商家詢問賬號信息,并索要安全登錄密碼。此外,第三方軟件發送的免費登錄賬號和密碼,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要盡量避免使用。
李勇提醒說,接入WiFi時,要盡量找那些經過認證的公共網絡,最好選擇幾大運營商的公共WiFi網絡,如中國移動WLAN無線網絡的名稱為“CMCC”和“CMCC—EDU”,中國電信天翼WiFi熱點的信號標志為“ChinaNet”。
李勇同時提醒,手機等移動電子設備,平時盡量關閉WiFi功能,在需要時才打開,以免自動掉入“黑網”陷阱。同時,最好關閉分享功能,并避免在免費WiFi的情況下輸入電子商務等敏感信息。
專家們表示,為進一步保證安全性,可以選擇使用加密的網絡,比如支持“Https”的網站;如果是商務辦公或需要傳輸一些重要的資料信息,一定要使用帶動態密碼驗證的VPN,或對文件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