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小涵病情平穩,被轉至普通病房。記者在得到醫生和家長允許后,進入病房。病床上小涵的狀態著實讓記者疑惑,記者見到她時,她正和守在病床前的哥哥大聲說笑,一點也看不出她是醫生口中“一心求死”的少女。正當記者懷疑是不是自己找錯病人的時候,女孩伸手拿水杯時露出的兩只手臂上明顯的刀傷和用小刀刻下的男生名字才證實了她正是記者要找的人。小涵告訴記者,手臂上的刀傷是自己心情不好劃的。當記者問小涵是不是不想上學時,小涵告訴記者:“不想上了,他(男朋友)成績不好,以后我考上大學他考不上,我們倆也是沒有未來的,而且他說過完年就不上學了,要出去闖闖,我想和他一起,不然兩地分離他肯定就把我忘了。”
據了解,安定屬于處方藥,每次可以領到的數量有限,那么小涵是從哪得到這么多安眠藥呢?小涵說:“爸爸有嚴重癲癇,藥是他的,我偷偷拿來的,沒想到吃一瓶都死不了,這藥太假了。”
安徽省兒童醫院少年兒童心理問題專家劉亦芳介紹,近年來臨床上接診的青少年自殘行為案例越來越多,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孩子平安成長過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重點。劉亦芳說,孩子的青春發育期有其特點,孩子有一種“成人感”,覺得自己不需要家長管,但是社會經驗的不足,心理的不成熟、認知的偏差,使他依靠于家長,這樣就導致一個矛盾,孩子對家長有沖突,又有依賴。在這個期間,家長應該把自己的身份降低,和孩子做朋友,遇到事情不要急,更不能用命令式去要求孩子。家庭的氣氛、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方式都會影響孩子的行為。
“家有學齡期少年兒童的家長在這個階段要知道孩子和哪些人相處,行為上是否適應于社會的這種行為模式。在面臨壓力的時候,孩子怎么去疏通壓力,找到解決的辦法。鼓勵孩子正常交朋友,鼓勵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找朋友談心從而減壓,不要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只要求學習,而對于生活上的自理,對于生活上遇到問題的解決辦法,這些都沒有去教會孩子該怎么處理。”劉亦芳強調,兒童心理行為教育要從小開始,家長要了解孩子心理行為發展的規律,針對這些進行教育,使他能夠適應社會,鍛煉抗挫能力。青春期發育期,孩子們的心理行為是有一些變化的,家長要知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心理特點。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溝通,及時察覺問題,及時疏導,學校和家長要重視對孩子進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