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百味里有鞋底成分,這樣的新聞,想不看兩眼都不行,想不惡心都難。而昨日微博總結發現,像這種混搭報道近年來屢屢出現,沖擊三觀。酸奶里有皮鞋成分、糖果里有火柴成分、冰淇淋里有牙膏成分……于是網友們感慨,不把屈原和孟姜女扯到一塊的編輯不是好“廚師”。
感謝神一樣的邏輯,把八竿子打不著的食品和化工產品硬是混搭在一起。原來吃面包等于啃鞋底,想吃面包直接脫鞋;原來吃冰淇淋等于吃牙膏,這樣牙都不用刷了。沒有最雷,只有更雷,雷倒觀眾的不是食品里說不清的成分,而是那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標題和報道方式。
賽百味事件源自美國一家網站,說面包中含有一種面粉漂白劑,這種添加劑在鞋底制作中也用了。于是國內聞風而動,鞋底牌面包應運而生,一時草木皆兵。然而隨著事件的鋪開,原來這種添加劑在我們國家是允許使用的,世衛組織也認為其是安全的。當事實明確,新聞偃旗息鼓,只剩相關食品企業吞下苦水,還有云里霧里的普通大眾吃與不吃的糾結。
只要法律許可,面包就無罪。面包就是面包,鞋底就是鞋底,不能因為鞋底中使用了成分相同的食品添加劑,食品就是惡心的。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媒體競爭激烈,除了傳統媒體,互聯網媒體、移動媒體也異軍突起。于是一些聳人聽聞、名不符實的標題時常出現,甚至有時還被贊“有才”。個別媒體的這一做法,雖然可以博得一時眼球,可其不僅會誤導公眾、誤傷當事人,還嚴重損傷了媒體公信力,甚至傷到始作俑者自身,可謂有百害而無一利。傳遞真實、對社會有益的內容,是媒體肩負的責任。“吃面包等于啃鞋底”不是面包的錯,一些媒體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