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
5
錢文忠 著
江蘇文藝出版社
“軍容推細柳,理學(xué)尚濂溪”
每個姓的形成都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姓不一定同源,異姓也可能同出一宗,每個姓里幾乎都有這種情況出現(xiàn)。周、吳、鄭、王這四個姓也不例外,作為非常古老的姓,四個姓都是名人輩出的。它們的最初都起源是哪里?最早的得姓始祖是誰?又分別有著怎樣的精彩故事和不同凡響的歷史呢?
周姓是一個大姓,發(fā)源于西北的周姓,它是怎樣一步步遍布全國的呢?最為周姓人稱道的一文一武兩位祖先是誰呢?他們在歷史中上演了怎樣的傳奇故事?
每個姓的背后都包含了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所以,即使講這樣一部在“三百千”里面篇幅最短的《百家姓》,耗費的精力和時間都可能會超出我們的想象。前面的趙、錢、孫、李這四個姓,我“洋洋灑灑”講了很長的篇幅,接下來,我還是按同樣的方式向大家介紹周、吳、鄭、王。
周姓歷史非常悠久,但是這個姓的來源簡簡單單,非常清楚。
傳說在黃帝的時候,有兩位叫周書、周昌的大臣,他們的后代就是周姓的來源之一。還有一個來源,就是出于姬姓。我們曾經(jīng)講過,中國很多姓都是從姬姓、姚姓、嬴姓、姜姓這種帶女字偏旁的姓氏分出來的,這些姓氏非常古老。改為周姓的姬姓一支可以追溯到后稷的12世孫古公亶父,當(dāng)時他為敵人所逼,就率領(lǐng)族人西遷到了陜西岐山下一塊叫做周原的地方,自此以后他們這個部族就被稱為周族。后來古公亶父的后人周武王姬發(fā)攻滅了商朝,創(chuàng)建了非常重要的周朝。傳到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執(zhí)政時期,周朝被秦國滅掉了,周朝的子孫都被廢為庶人。為了紀念故國,他們從此開始改姓為周。這些人主要分布在哪里呢?河南臨汝縣西北,也就是今天的汝州慶陽古城這一帶,這也是為什么至今當(dāng)?shù)孛耖g都稱自己為周家。
另外,還有些周姓是從別的姓改過來的。比如,唐朝時,為了避唐玄宗李隆基的諱,一些姓姬的也就改姓了周。唐末有個叫成納的人,被賜姓為周。元朝時,許多姓蘇的人也整族整族地改姓為周。不過,總的來說,相對李、趙這種大姓,周的改姓情況還算是比較簡單的。還有一些兄弟民族改用漢姓時,就姓周了。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時,鮮卑族的賀魯氏就整個部族都改姓為周,這種情況還是很多的。
那么周姓是怎么一步步遍布全國的呢?周姓最初發(fā)源于陜西渭河平原地區(qū),周初的時候,隨著大規(guī)模地分封諸侯國,周姓就廣布到黃河中下游和江淮地區(qū),其由西向東遷徙,就慢慢形成了以河南和陜西為兩大中心的周姓聚居區(qū);秦滅六國后,秦始皇就把前朝貴族包括周姓分散安置,要么集中到咸陽,要么遷到各地;到了秦末戰(zhàn)亂時期,周姓又遷徙到江蘇北部,并在當(dāng)?shù)匦纬赏澹晃簳x南北朝,北方長期戰(zhàn)亂,民族大遷徙開始出現(xiàn),主要趨勢便是從中原往南遷;唐末五代又是幾十年的軍閥混戰(zhàn),特別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這幾次大戰(zhàn)都迫使河南、山東一帶中原的周姓人口大量地南遷,主要是遷往福建、浙江、廣東;元末明初的時候,長年戰(zhàn)亂,湖南地區(qū)幾乎沒有什么人了,江西吉安府的周姓便大規(guī)模移民到了湖南邵陽地區(qū);明清以來,周姓遍布全國。
現(xiàn)在周姓人口2500多萬,在全國排名第九,占全國人口約2%,這種排進前十名的大姓,其人口數(shù)輕輕松松就可以抵上歐洲一個國家的人口。今天,要說姓周的人最多的是哪個省?我估計很多人都想不到,是湖南省。
周姓作為一個古老的姓氏,留給我們的歷史故事實在太多。那么,怎樣去觀察一個家族的文化傳統(tǒng)呢?怎樣去了解一個姓氏呢?我們是講文化基因的,這是有竅門的。什么竅門呢?首先是看他家祠堂里的兩樣?xùn)|西——匾額和對聯(lián);第二,看他的堂號。比如我姓錢,我家就是吳越堂里的錢氏,吳越王的后代,非常清楚。
比如周氏,你去問人家:“您是哪個堂的啊?”一般你會聽到兩個堂號,一個叫細柳堂,一個叫愛蓮堂。這就是周氏家族最榮耀的一文一武。你接著問:“你們祠堂里的對聯(lián)是什么啊?”記性差一點的人,可能只記得住一副四字對聯(lián):“功高細柳,澤普愛蓮。”碰到一個記性稍微好一點的,也許能說出一副五字對聯(lián):“軍容推細柳,理學(xué)尚濂溪。”還有更厲害的,能記住一副七字對聯(lián):“漢室軍容推細柳,宋朝理學(xué)尚濂溪。”
你看,這些對聯(lián)的關(guān)鍵詞都是“細柳”、“濂溪”。“細柳”云云說的是漢朝鼎鼎大名的名將周亞夫。周亞夫(公元前199年~公元前143年),西漢著名將領(lǐng),沛縣人,跟劉邦是老鄉(xiāng)。周亞夫是名將周勃的兒子,曾統(tǒng)率漢軍,三個月平定了七國之亂,是個很厲害的人物,他官至丞相,被御封為大元帥。漢文帝六年,匈奴入侵,周亞夫和另外兩位將軍駐守在細柳,也就是今天咸陽一帶。漢文帝聽說周亞夫治軍嚴謹,軍紀嚴明,便想到軍營里去看看。結(jié)果,他沒有通行證,不知道口令,守衛(wèi)不讓進去,只好在軍營門口等候。這就是“軍容”、“細柳”的典故。那么“濂溪”又是誰呢,是指宋朝的周敦頤(1017~1073)。哪里人呢?湖南人。你看,漢代的周亞夫是江蘇北部人,宋代的周敦頤是湖南人,周姓南遷的痕跡是不是很清楚?周敦頤先生是宋朝著名的理學(xué)家,朱熹推崇他為理學(xué)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宋明理學(xué)理論對中國文化有著根本性的影響。即使大家對理學(xué)了解不多,也一定會熟悉他的《愛蓮說》,這篇文章被選進了中學(xué)課本,很多人都背過。一個細柳堂,一個愛蓮堂,一文一武,足夠周氏朋友們感到榮耀的了。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