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健鍬稱,早在《元史》就有記載至元六年臘月時,“霧鎖大都,多日不見日光,都門隱于風霾間”;清代京城“霾災”更嚴重;譚健鍬稱,清康熙60年(西元1721年)科舉放榜日,就記載“黃霧四塞,霾沙蔽日。如此大風,(會試)榜必損壞。”;咸豐六年(西元1856年)更載“入冬以來,雪少霧多,土雨風霾時臨京師,以昌平、宛平為濃重。”
報道稱,霧霾隨著朝代前進加劇,自有人為因素,譚健鍬指出,霧出于自然,霾來自人禍,北京身為政治文化中心,隨著時代進展,建筑物不斷增加,人口密度越來越高,人們冬季大量燒炭取暖,讓細懸浮微粒(PM2.5)不斷飆高,加上北京三面環山,霧霾易聚不易散,終讓皇帝也成空氣污染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