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大部分房地產上市公司的業績增速都較為可觀。”中投顧問房地產行業研究員韓長吉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今年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管制有所放松,取消了一些城市的“限購令”,而且降低了一些城市的房貸首付比例,為釋放購房需求奠定了較好基礎。此外,隨著我國利率不斷走低,購房成本進一步減少,增強了消費者的購房欲望。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披露三季報的142家上市公司中有73家上市公司在第三季度實現了凈利潤同比增長,占比51.41%。
值得關注的是,房地產上市公司業績繼續呈分化態勢,虧損、增長和下降的上市公司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長江證券表示,隨著房地產行業銷售端持續向好,中小房企的庫存明顯釋放,房地產行業集中度提升的腳步有所放緩,2015前三季度主營收入前10位的上市房企市場占有率由4.92%略降為4.86%。但從國際經驗來看,我國房地產行業的集中度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而且考慮到白銀時代競爭不斷加劇,未來房地產行業的集中度將繼續提升。
市場人士指出,從三季報可以看出,開發商在一線、二線城市積極補地。上市公司目前仍處于去庫存階段,三季度末存貨余額環比增速4%,同比增速7%,為近年來低位。而拿地方面,開發商也更多地選擇一線和二線城市補地來保規模,如萬科A、保利地產等在十大重點城市的拿地金額占總拿地金額的比例均已超過50%。
“貨幣政策是決定房地產基本面最重要的核心因素。從大類資產配置角度看,貨幣寬松周期,房地產占居民大類資產配置比例將會上升。貨幣政策維持寬松背景下,維持對地產行業的樂觀預期。”興業證券分析師說,預期政府扶持力度將持續加大。同時貨幣政策的持續寬松背景下,基本面總體上仍將維持房地產行業復蘇態勢。
在談到如何把握房地產行業的投資機會時,韓長吉認為,第四季度由于市場基本面并未發生較大改變,有望延續前三季度的快速增長行情,房地產上市公司全年業績將較為理想。雖然今年房地產市場整體上已有所回暖,但在具體投資上依然存在風險,因為一些三線、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供過于求,產生了較大泡沫,在短時間內庫存難以消化。投資者在投資時,宜選擇業務主要集中在一線、二線城市,尤其是省會城市和經濟較發達城市的房地產公司,省會城市、經濟較發達城市的消費者購買力較強,對房價有較好支撐,公司業績的發展空間更大。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