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雙11”狂歡夜晚會幕后團隊
來源:新華網
發布時間:2015-11-10 16:03:15
一個商業上、經濟上更被關注的節日,因為一臺晚會被賦予更多文化上的讀解。“天貓2015雙11狂歡夜”10日晚在北京“水立方”舉行,記者獨家專訪晚會幕后團隊——總導演馮小剛、總策劃應宏、“幕后監制”高曉松,揭秘這場“最互聯網的晚會”如何是煉成的。 “一次有準備的試水” “不是心血來潮,而是一次有準備的試水。”談到舉辦“雙11”晚會的初衷,天貓市場總監、晚會總策劃應宏說,“雙11”走入第7年,其意義已經超越商業本身。 “今年我們想重新定義、重新拓展其中的內涵,把大家在背后表達流動的情感情緒拎出來,用一臺晚會的形式釋放出來。”應宏說,原來是一個買買買的節日,希望未來它是一個看看看、玩玩玩的節日,“雙11”晚會便是從愿景到落地的一種方式。 晚會將融綜藝內容、明星游戲、移動購物于一體,作為一種全新模式,總導演馮小剛被委以重任。“‘雙11’晚會是一個誰都沒有嘗試過的演出形式,拿著手機看的演出,零時差深度互動。”馮小剛說,相比春晚,“雙11”晚會更輕松、更純粹,包括對明星演員的使用,不用特別兼顧,這個晚會更時尚、更潮流。 “通過電視、網絡、手機等平臺,實現‘邊看邊玩邊買’,這種捆綁是目前普遍被看好的一種新模式。”阿里音樂董事長高曉松認為,無論是電視還是互聯網都是注意力經濟,在電視臺叫收視率、在互聯網就叫流量,兩種注意力的融合和捆綁是大勢所趨。 “收視率或不再是唯一標準” 與此前各類晚會以電商作為輔助手段、用“搖一搖”等技術手段來提升收視率,“雙11”狂歡夜反其道而行,這臺電視、互聯網、移動終端橫向跨界、聯合的活動,對于擔任過春晚導演的馮小剛也是一種創新與轉型。他說:“每個晚會的功能訴求不一樣,但很高興收視率或不再是衡量這臺晚會的唯一標準。” 從簡單的“看看看”到深度的互動,應宏表示,他在策劃之初并甚至不想用“晚會”兩個字,認為晚會不足以表達這件事情。“所以未來在考量或評價這臺晚會時,我們希望在看收視率的同時,更看重的是互動率。” “不可否認,即便是一場互聯網唱主角的晚會,也要首先有基礎收視率再看互動率。”高曉松認為,無論標準有多少個,第一個肯定還是收視率,任何思路都是從收視率出發,有了收視率才有了一切后面的不同的思路。“傳統的電視是用廣大的觀眾去消化這個收視率,互聯網一套更新穎、更高科技、更現代的想法是如何轉化收視率成為流量。” 而對于最終的執行者來說,馮小剛對成功的定義顯得更直截了當。“這臺晚會成功的標志就是只要它和過去傳統看到的晚會不一樣,按照傳統晚會的標準來看,它不成功,它不像,或許就是一臺成功的晚會。” 未來可期的草根狂歡 近些年,除了越來越多的電商加入這場狂歡,今年阿里和京東兩大“雙11”推手更是分別舉辦大型晚會,希望為“雙11”的節日概念注入更豐富的文化、娛樂、社交等元素,其長期愿景是,這一發源于民間的“人造節日”不僅為國民消費錦上添花,而且能成為民族習俗的一部分。 在馮小剛看來,“雙11”與賀歲片有不少相似之處,二者都是植根于普通大眾,從無到有并壯大發展。“本來光棍節是個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時刻,結果中國老百姓越來越把‘雙11’過成一種期待”。 不過馮小剛認為,現在說“雙11”已經是一個全民節日還為時尚早,還沒達到那個量級。“或許10年20年后,這個節日被賦予更多的文化內涵,不管買不買的人到這一天都覺得是在過節,才算真正的全民節日。” 高曉松則對這場草根狂歡的“生命力”更為樂觀。“我很高興看到,‘雙11’逐漸在形成一個狂歡文化。‘雙11’不再屬于某個企業或某個行業,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上下一心,一起把這一天做成一個巨大的節日。” 高曉松認為,在注意力經濟時代,只要有足夠大的平臺就會吸引更多需要注意力的人一起加入。“也許若干年,一些古老的節日會消失,但‘雙11’一定會在,因為這個是草根節,而且不分地域,加入的草根會越來越多。”(記者段菁菁 張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