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10月29日電(記者程子龍、王建)海倫市位于黑龍江省松嫩平原腹地,2014年,海倫市糧食產量超33億斤,連續12年成為全國產糧大縣。但“數量”并沒有使這個傳統農業大縣富起來,反而在2012年成為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縣。強烈的反差使海倫人努力轉變觀念,以發現460萬畝富硒耕地為契機,打造新的富民產業,力爭在“糧袋子”向“錢袋子”轉變過程中打一場翻身仗。
經濟不再“攤大餅”,集中精力厚植發展優勢
一位老干部告訴記者,海倫市是傳統的農業大縣,享有“中國大豆之鄉”“中國高淀粉玉米之鄉”等美譽。但在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中,建材、紡織、機械制造、生物工程、醫藥、新能源等各種產業,無論有無基礎,都像“攤大餅”一樣一擁而上,忽視了自身所特有的優勢農業資源以及相關產業發展。
“如何在‘新常態’下轉型發展?如何挖掘增長潛力,用什么把貧困人口帶入小康社會?這是新形勢下我們海倫人努力思考和奮斗的方向。”海倫市委書記王學斌說,“富硒產業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挖掘到的金礦,也是我們要厚植的發展優勢。”
海倫市農業局副局長郭長生在記者面前打開一張地圖:“這是黑龍江省地礦局根據多年調查形成的全省土地含硒分布圖,顏色越深代表含硒量越高,可以看出,我們海倫全境460萬畝黑土地全部是富硒土壤。”郭長生說,“這意味著,海倫全境種出的所有農、特產品,全部是富硒,這樣的產業鏈一旦形成,會迅速搶占全國高端農產品市場。”
海倫市國土資源局局長尹輝介紹,富硒土地是我國珍貴的土地資源,硒是維持人體生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幾十種生理保健功能。這里的農產品一種出來就天然富硒,這是其他往農產品里添加硒元素的產品所不可比擬的。
隨著獨特的優勢逐漸顯現,海倫人在招商引資中也有了底氣。“我們現在只引進真正有實力的全國性大企業,那樣才能把優勢資源利用好,帶動產業前進,才能起到真正的龍頭拉動作用。”王學斌說。
全程追溯生態有機 循環農業呱呱墜地
初冬微寒,在海倫市工業開發區內的一家農字號食品加工企業卻是格外熱鬧。記者走進這家名為原野食品有限公司的一間廠房,數十名女工正緊張地分裝速凍粘玉米,一位領班的工人告訴記者,這是有機粘玉米,市場零售價要達到3塊錢一棒,批發價也要達到1塊5毛錢一棒,就是這樣的高價,企業年生產1500萬棒還供不應求,產品暢銷京津冀和長三角。
記者在企業的一間裝有巨大監測顯示屏的辦公室找到了董事長曹中軍,他正通過顯示屏查看生產的每一個環節。“我已經通過這個系統看到記者進入了車間。”曹中軍介紹,這就是企業的有機粘玉米可追溯系統。“現在已經非常完善了,不僅可以監看到玉米的全程種植情況,也能監看到所有加工、分裝情況。我已經安排人去做二維碼了,半個月之內就可通過物聯網實現產品的全程可追溯。”
令曹中軍更得意的,不是這個率先建成的農產品可追溯系統,而是已成功閉合的小型循環農業。企業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自種和收購6000畝玉米,在收完玉米后,所產15000噸秸稈全部用作青儲飼料,用這些青儲飼料養殖了400頭肉牛,這些肉牛產生的糞便,用酵素有機肥技術生產了6000噸有機肥,這些有機肥,將全部施撒在6000畝耕地上。
“能占領農產品高端市場的,一定是生態有機農產品。”曹中軍給記者拿出了一份有機轉換產品認證證書,上面清晰標記著認證面積為“133.33公頃”。曹中軍說,他還兼任三個農民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他將帶領更多的貧困農民打一場種有機、賣有機農產品的翻身仗。
“種得好”還要“賣得好”
種出好產品,還要賣個好價錢,這是海倫篤定要做的事。為了能讓產自黑土地的優質農產品賣個好價錢,海倫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胡秀剛費盡了周折。
看著國家質檢總局對“海倫大米”、“海倫大豆”兩項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審批順利通過公示期,胡秀剛這個全市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工作領導小組的副組長終于松了口氣。“40名政府工作人員和鄉鎮干部努力了一整年,這辛苦沒有白付出。”
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是產自特定地域的產品,是因該地域獨特的自然和人文因素而賦予了產品獨特的質量聲譽。胡秀剛介紹,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是個金字招牌,只有達到相應標準并經得住質量檢驗的農產品,才能使用地理標志產品標識,才能對得起消費者。
“產品越是提高身價,就越要講安全和誠信。”王學斌說,除了對海倫大米,海倫大豆這兩項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要進行重點監管外,下一步對海倫境內的所有與富硒有機產業相關的產品,都要進行嚴格的市場監管,富硒產業園興建的同時,市場監管部門就同步進入,堅決不走先發展后規范之路。”
從發展趨勢看,好產品要賣得好,除了線下渠道,當然少不了線上渠道。郭長生說,海倫的富硒產品產業園區,將同步搭建電商平臺,讓富硒產業搭上“互聯網+”的快車道,同時發展相關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