姍姍來遲的山西銀行年報終于出爐。近日,山西銀行官網發布2021年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末,山西銀行總資產2961.82億元,總負債2762.57億元。去年全年該行實現營收27.05億元,但凈利潤虧損高達46.73億元。
對此,山西銀行在年報中表示,為前瞻性消化風險,主動處置歷史遺留問題,該行根據會計準則及監管要求補提減值準備48.15億元,如剔除補提撥備影響,則實現撥備前利潤9.75億元。
山西銀行去年通過清收、轉讓、重組等方式累計化解風險資產125.99億元。截至2021年末,山西銀行不良貸款率為3.29%,撥備覆蓋率達151.14%。
總資產近3000億
山西銀行于2021年4月28日掛牌開業,是以原大同銀行、長治銀行、晉城銀行、晉中銀行、陽泉市商業銀行為基礎,通過新設合并方式設立的省級法人城市商業銀行。山西省財政廳為該行實際控制人,占總股本比例為63.76%。
2021年,山西銀行合并報表的營業收入為27.05億元、凈利潤為-46.73億元。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0.2%、10.2%、13.07%。
山西銀行在年報中表示:“本行2021年總體經營結果符合合并新設首年經營發展預期,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遠超監管要求,滿足中長期健康發展要求。為前瞻性消化風險,主動處置歷史遺留問題,本行根據會計準則及監管要求補提減值準備48.15億元,如剔除補提撥備影響,本行實現撥備前利潤9.75億元。”
截至2021年末,山西銀行合并報表的總資產為2961.82億元,總負債為2762.57億元,吸收存款2206.77億元,發放貸款和墊款1614.25億元。
資產質量方面,山西銀行去年不良貸款率為3.29%,撥備覆蓋率為151.14%。年報顯示,山西銀行全年通過清收、轉讓、重組等方式累計化解風險資產125.99億元。
山西作為能源大省,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之后,面臨著減排大考。山西銀行也積極支持當地煤電企業,并助力其進行綠色轉型。
據年報披露,在去年國內煤電緊缺之時,山西銀行開展煤電企業專項對接活動,騰挪專項信貸規模,開通綠色審批通道,支持煤電企業。截至2022年3月,山西銀行總分行共組織煤電能源企業融資專場對接會12場,對接企業85家,與46家企業達成融資意向,新增授信及達成融資意向179.38億元,以幫助山西煤電企業解決轉型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瓶頸問題。
根據能源企業的特點與融資需求,山西銀行向其推出項目貸款、合同能源管理貸款、排污權抵押貸款以及資金管理等多種金融產品,助力煤電能源企綠色轉型。
截至2021年末,山西銀行在煤炭行業累計投放204.8億元,電力行業累計投放12.14億元。
在綠色金融方面,山西銀行與山西金控旗下綠色金融服務平臺“綠晉通”、國內權威綠色機構聯合赤道環境評價有限公司等進行合作。截至2021年末,山西銀行綠色信貸余額達32億元,較開業增長88%。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山西銀行綠色信貸余額增至34.12億元。
中小銀行兼并重組
近年來,中小銀行的兼并重組在多地開展起來,四川銀行、山西銀行、遼沈銀行等先后成立。中小銀行合并之后,一方面能夠做大規模,同時也有利于區域性金融風險的防范與化解。但合并后的新銀行還處于起步階段,如何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提升經營管理能力,是其當前面對的關鍵問題。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撰文指出,此前,銀保監會曾發布指導意見,提出處置問題金融機構的主要途徑包括不良資產處置、直接注資重組、同業收購合并、設立處置基金、設立過橋銀行、引進新投資者以及市場退出等。從已有實踐看,注資重組和合并重組是較為主流的方式,不但有利于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也可以降低政府的干預成本與財政壓力,在避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前提下實現問題銀行平穩退出,還能推動問題金融機構全方位改革,提升機構的經營能力和競爭能力。
秦農銀行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當前中小銀行兼并重組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導,建議地方政府量力而行,尤其不要搞簡單的“拉郎配”。必須引入市場化機制,并在股權結構、機構重組、高管配備、文化融合等方面妥善安排,否則可能造成更多問題。
董希淼還指出,中小銀行上一輪兼并重組活動主要目的是“做大做強”,相比之下,這一輪中小銀行兼并重組主要目的是“抱團取暖”。在經濟下行和疫情蔓延雙重壓力下,我國中小銀行生存與發展面臨挑戰,部分規模較小的銀行如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村鎮銀行等經營較為困難,兼并重組、抱團取暖成為比較現實的選擇。
董希淼進而提出建議,在兼并重組的形式上未來還可進行更多探索,如將規模較小的縣級農商行、農信社,進行跨縣市合并重組;將經營不善的村鎮銀行,作為一個分支機構并入主發起行,等等。(記者 傅碧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