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建部下文推廣金華農村垃圾分類經驗,讓全國各縣、各鎮了解、學習金華經驗。“金華模式”正以一個可持續、可推廣、可復制的樣本走向全國。2016年,金華市區財政累計安排資金2.57億元助力“綠色革命”,推廣“金華模式”。
一場農村人居環境的變革
從2014年5月開始,金華市財政對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進行獎勵補助,市、區兩級累計投入資金2.57億元,實現全市所有鄉鎮垃圾分類減量處理工作全覆蓋。農村垃圾實現日產日清,農村臟、亂、差現象得到有效治理,徹底改變了農村以往“一場大雨、一河垃圾”的現象。
一種最接地氣的分類方法
金華因地制宜,創作性提出“二次四分”法。農戶按能否腐爛為標準對垃圾進行一次分類,分成“會爛”和 “不會爛”兩類;各村保潔員在分類收集各戶垃圾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分類。“會爛”垃圾就地進入各村新建的陽光堆肥房,“好賣”垃圾由可再生資源公司回收,不好賣垃圾按原模式經鄉鎮轉運后由縣(市、區)統一處理。據悉,金華市級財政已補助1146萬元用于垃圾桶、垃圾車等配套裝備購置,市、區兩級財政安排1.32億元專項資金保障保潔人員的工資福利。
一份經濟生態雙贏的賬單
自實施農村垃圾分類后,全市垃圾清運和處理費用減少2億元以上。垃圾減量也有效延長垃圾填埋場的使用年限。每年農村需填埋垃圾量減少17萬噸,市區現有垃圾填埋場使用年限可從5.8年延長到11年。市財政已對每個行政村安排補助10萬元用于垃圾分類終端處理設施,目前已建成陽光堆肥房1979座、微生物發酵器81座。這些終端可年產有機肥11萬噸,節約購置等量化肥支出1.32億元。
農村垃圾分類有力推動了美麗鄉村建設,帶動了古村落觀光、休閑農業、民宿經濟、農家樂等鄉村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給農民帶來真正的實惠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