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8月麻陽縣創新探索實施“互聯網+監督”工作以來,借助互聯網技術平臺,推動人工監督與技術監督有機結合,有效整治“雁過拔毛”式腐敗等。截至目前,依托平臺發現問題線索1.3萬多條,取消違規領取城鄉低保1051戶、2417人,取得了顯著成效。作為具有監督者和被監督者雙重身份的麻陽縣財政部門,在全力參與推行“互聯網+監督”工作中找準六個發力點,確保發揮應有作用。
一、充分保障經費投入。麻陽縣財政將“互聯網+監督”平臺軟件系統的開發、安裝與設備設施的購置等費用全額納入政府采購,由財政專項列支,至今已投入資金300多萬元;按照民生監督組2萬元/年/個、民生監督小組3000元/年/個的工作經費標準納入財政年度預算;今后該縣財政部門將“互聯網+監督”平臺設備設施的日常維護費用和新增平臺開發建設與設備設施購置等費用,全額納入財政預算。
二、及時上傳項目數據。麻陽縣財政及時、準確地為縣“互聯網+監督”子平臺——“民生監督平臺”上傳了涉及民生政策、民生資金數據、民生項目公示和“一卡通”明細目錄等4大項內容。民生政策內容主要包括村干部工資、離任村干部生活補助、困難村干部補助等3項,民生資金數據主要包括所有村干部工資、所有離任村干部生活補助、所有困難村干部補助等3類,民生項目公示主要包括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程項目到村資金明細情況和村級財務收支明細情況等2類,“一卡通”明細目錄是指所有通過“一卡(折)通”發放的民生資金,上傳上述資金數據總額達到了10多萬條。各類各項明細資金數據及時、準確地上傳到“互聯網+監督”系統平臺,可以讓群眾詳細地掌握了解自己和熟悉人應得到的項目品類和資金數額,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中途侵害”、他人的情況是否異樣等。
三、提供財政支持政策內容。對涉及民生領域的“一事一議”、困難村干部補助等財政政策,應全部、原文地上傳到“互聯網+監督”系統平臺中,使群眾確切地知曉自己可以享受到哪一方面的財政支持或優惠政策。
四、提供財政項目公示情況。對應由財政部門公示的項目情況,全部按公示的原樣內容明細上傳到“互聯網+監督”系統平臺,讓更多的群眾了解知曉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等項目進展和資金撥付情況,使他們在關心、參與身邊公益事業建設的同時行駛好有效監督權。
五、提供村級財務公開報表。對所有村(社區)年度財務收支情況,按期上傳到“互聯網+監督”系統平臺,讓群眾了解掌握本村(社區)資金的來源與去向,開支是否合法、合規、合程序等。建立“互聯網+監督”系統平臺尤其是民生監督子平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上級黨委、政府監督和群眾監督有機結合,讓侵害群眾利益的“蒼蠅”和“雁過拔毛式”腐敗無處遁形,震懾和管住“絕大多數”,因此,隨著今后系統平臺的不斷延展和反腐形勢的需要,麻陽縣財政部門將把握更多的發力點,為系統平臺上傳更廣的內容項目、更多的資金數據。
六、全程提供人員支持。麻陽縣財政局紀檢組1名干部全程參與了縣“互聯網+監督”系統平臺的研發、組織策劃、數據庫建立和平臺監督等工作,推薦1名計算機專業畢業的職工專門負責縣“互聯網+監督”系統平臺技術管理、數據庫建立、后臺維護和對系統發現民生違紀問題的反饋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