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定位關鍵點,推行分類管理改革。制定三年改革轉型計劃并出臺《市級預算單位分類管理評價辦法》,按照“試點、分批、全面推開”的路徑,經嚴格評價篩選后將全市預算單位分為三類管理,提高管理針對性。同時,對一類單位率先試用“財政通”和CA認證系統,激勵預算單位提高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和預算執行的剛性,有效解決預算單位管理“一鍋燉”問題。
二是找好切入點,促成服務模式轉變。制定“小前臺、大后臺,優服務、重管理”的轉型方針,逐步撤銷傳統的前臺窗口業務,轉為后臺信息化遠程服務。同時,依托分類管理模式,優先對一類單位實現支付信息電子化,并在前臺全面撤消后實現對三類單位遠程服務全覆蓋,逐步實現預算單位足不出戶、高效規范支付財政資金的目標。
三是瞄準風險點,加大后臺監控力度。為嚴肅財經紀律、防范支付風險,一方面,創新制訂《財政支付中心內部控制制度》等相應的配套工作流程,進一步推進支付中心內部控制規范建設,消除內部風險;另一方面,堅持“省廳動態監控軟件+溫州監控經驗”的原則,將監控業務處理流程、崗位設置與現有系統無縫契合,并將原預警規則由7條擴展為14條,涵蓋資金用途、支出經濟科目、現金業務、政府采購等全程領域。
四是把握結合點,發揮數據平臺效用。以正式啟用數字財政服務平臺為契機,全面推進支付信息電子化。通過建立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標準賬套,統一設置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等措施,加強對三大類預算單位的針對性指導,提高預算單位會計核算水平和財務管理能力。同時,以數據平臺為依托,率全省之先成功開發并使用《單位(集中支付)經費支出明細表》等四套報表,實現報表專業化、數據取數主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