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上半年提出的《規劃》,到2020年,長三角地區將在全國2.2%的國土空間上集聚11.8%的人口和21%的地區生產總值。筆者認為,要達成這一“小目標”并不容易,那么誰能助力這一目標的達成呢?
滬通鐵路北起江蘇南通市,經張家港市、常熟市、太倉市、昆山市四縣市,最終接入上海市,全長137.3公里,是我國規劃建設的沿海鐵路的一段。(12月27日新華網)這標志著,沿海鐵路將被徹底打通,俗話說: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鐵路能將綿延千里的地方不斷匯聚,利用車站匯聚人氣,運用線路之間的站點吸引人氣,從而助力經濟發展,筆者以為鐵路是能夠助力長三角“小目標”達成的最有力的武器。
從驅動經濟上來說,鐵路擁有者巨大的運輸能力,一趟列車能夠運輸百噸級貨物,也能運輸上千人次,流動量非常大,相比較空運、路運更有明顯的量級優勢。通過鐵路線路,能夠拉近地區之間的距離,例如上海與南通,南通重在制造業而上海重在金融業,鐵路拉近了兩者間的距離,讓經濟可以形成互補,上海將成為真正的地區性乃至全球性有重要影響的都市,東部一帶將形成更為緊密的合作機制,早一日開通就早一日獲得效益。在大力提倡側供給改革的當下,要釋放地區經濟潛力,就必須建立起一條有效的運輸帶,而能夠連接起這條紐帶的就是鐵路線路及運輸能力上的優越性,可以說,鐵路對地區經濟的驅動性將加速地區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
有了經濟發展,自然不能離開文化上的融合。長三角地區雖都處于東南,但風格迥異,上海人的精明和吳儂軟語,徐州等地區人的豪放與爽快,都說明了地區、文化上的差異,無論是飲食還是習慣,都不太相同,經濟融合必然帶來文化上新的碰撞。沿海等鐵路線路的開通,加快了這些地區的融合,記得幾十年前,通過車站地區間大城市逐步發展起來,例如杭州聚集了浙江地區的人才,南京聚集了江蘇地區的人才,長三角每一座城市都聚集了一定的文化底蘊和經濟實力,若要達成更高層次的發展,就必然需要經歷文化上的洗禮,通過文化的洗禮,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圈。在“一小時”圈的影響下,地區之間的差異將會逐步減小。
借助于上述兩點,長三角經濟將在鐵路建設的推動下從各個方面:制造業、科技行業等方面互相補足,繼而與中部、乃至于西部地區形成聯網,推動經濟整體的發展。在這一“蝴蝶效應”的促進下,經濟的側供給改革成果將得到更大程度的釋放。
沿海鐵路建設所呈現出的中國效率,也體現出一個國企的擔當與責任感,一份愿意推動側供給改革的精神原力,促進經濟發展,真正的使國企造福公眾,服務公眾,為群眾出行與生活提供更多方便。(黃夢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