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建立健全扶貧攻堅投入機制。制定出臺了《淮南市關于財政支持脫貧攻堅實施意見》(淮府辦〔2016〕12號),從強化投入保障、推進統籌整合、創新支持方式、嚴格監督管理、壓實工作責任等五個方面建立了扶貧攻堅的長期投入機制,明確了財政支持脫貧攻堅的政策依據。
二是加大對扶貧攻堅投入力度。2016年各級財政投入扶貧資金42977.4萬元,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支持。爭取中央彩票公益金用于扶貧2000萬元,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18157.4萬元;增列專項扶貧資金預算,2016市本級安排專項扶貧資金3000萬元用于扶貧攻堅,比2015年增加2700萬元,增量為市本級地方財政收入增量的36%;加大縣級財政投入,縣級財政安排扶貧資金5985萬元;加大財政存量資金對扶貧投入,市級財政清理收回存量資金用于扶貧攻堅906萬元,占可統籌使用部分的52.4%;利用債務資金加大脫貧攻堅力度。全市在2016年地方政府債務限額內,安排不少于12929萬元債務資金用于扶貧開發,重點支持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
三是嚴格扶貧資金精準到位。2016年中央和省級扶貧專項資金已全部撥付貧困縣區,會同市扶貧辦,統籌提出市級財政扶貧資金分配意見,報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審定,全部下達縣區,要求縣區嚴格管理,專款專用。通過扶貧資金的投入,各縣區備案扶貧開發產業項目1140個,帶動貧困戶13180戶。截止11月底,實際支出11680萬元。占第一批下達扶貧專項資金14742.8萬元的80%,占年度到位扶貧專項資金28048.4萬元的41.6%。新增地方債務資金和第二批扶貧資金也已落實到具體項目。
四是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確定壽縣為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的試點縣,明確部門分工、操作程序、資金用途、監管措施。截止11月底壽縣已完成了“一辦法、一方案、三清單”的制定和省級備案工作,整合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水土保持補助資金、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補助資金等資金25項,整合資金安排項目1105個,整合資金規模4.56億元,占全縣涉農專項資金規模的59.87%。
五是推進資產收益扶貧。要求縣區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積極開展資產收益扶貧工作,對資產收益扶貧實施情況進行抽查,總結經驗,積極推進資產收益扶貧工作。選擇壽縣壽春鎮陡澗村、古城村、壽濱村三村作為試點,按照“資金入股、量化到戶、保底分紅、脫貧轉股、共享收益”原則,利用財政扶貧資金作為入股資金,量化成股權后投入轄區內企業,讓貧困戶變成股東,從企業的產業發展中分紅受益,貧困戶直接拿分紅,脫貧一個,分紅繼續給尚未脫貧的貧困戶,滾動發展。
六是強化扶貧專項資金監管。出臺《淮南市財政扶貧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成立淮南市財政扶貧資金監管領導小組,加強財政監督檢查和審計、監察以及稽查等工作,健全公告公示制度,發揮社會輿論監督作用,嚴厲懲處扶貧資金使用中出現的違法違紀行為。會同市扶貧辦督查縣區5次,重點督查了財政扶貧專項資金及扶貧項目管理情況,涉及資金28350萬元,抽查6個貧困村,34戶貧困戶的扶貧資金的精準使用情況,保證扶貧資金精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