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一年的運作,安徽省池州市通過把項目打包為幾個PPP項目的方式,成功地解決了城市建設中的資金難題,其運用PPP模式建設海綿城市的經驗可資借鑒。
池州作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存在洪澇風險比較大、水環境與徑流污染相對比較嚴重、海綿城市共117個項目相對獨立、市財力比較差、本級財政用于海綿城市建設的資金有限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池州市建立可操作的PPP投融資合作機制,制定合理的價費機制,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海綿城市建設,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資模式。
據安徽省池州市財政局副局長吳慶華介紹,為了防止項目的碎片化、連片顯示度差、系統不集成的問題,池州市系統打包了三個PPP項目。第一個是污水和市政排水的PPP項目,采取管網一體,存量、增量一體的模式;第二個,以清溪河為中心,以流域打造新型海綿體,解決城市的黑臭水體等問題為一體打包了一個清溪河的水環境綜合治理的PPP項目;第三個,考慮到海綿城市建設未來更多的是要給新區做示范,以新區怎么樣實現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從道路開始,打包了公園建設、棚戶區改造、天堂湖新區的PPP項目,形成三位一體的格局。
這三個PPP項目打造完以后, 22.8億的資金也就有了出處,此舉有效解決了投融資的難題。中央財政的資金沒有變,市級財政的資金從10個多億減少為6億,中間地帶三個PPP項目總共28.3億,分別承擔了5.2、10.8、12.3億的投融資的需求,有效地解決了經濟不發達城市建設海綿城市的投融資問題。
中國財政學會PPP研究專委會主任委員賈康認為,海綿城市建設實際上具有連片推進的特點,而且它的期限相對來說都比較長,這類項目與混合所有制對接的問題值得做更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