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黨對人民群眾莊嚴的承諾。我局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當前重要工作,積極發揮職能,以貧困村為重點,以貧困戶為精準幫扶對象,全力推進中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決策部署,為南昌市實現在全省率先全面脫貧和率先全面小康的“兩個率先”目標奠定了良好的財力保障。
一、精準施策,加大資金保障力度
一是強投入。優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建立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精準扶貧開發相適應的財政扶貧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截至目前,全市投入和引進幫扶資金突破1.5億元。二是拓渠道。統籌扶貧資金、扶貧項目、扶貧資源、扶貧政策,捆綁使用,聚焦投向貧困地區、貧困群體;撬動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大力支持金融扶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引導社會力量投入脫貧攻堅;優化資源配置,支持健康脫貧、基礎設施建設脫貧、社保兜底脫貧,激活貧困地區內生動力,促進實現自我脫貧。三是放權限。簡化資金撥付流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分配到縣,項目審批權原則下放到縣,縣級政府負責組織實施扶貧項目;強化縣級統籌,以扶貧規劃和重大扶貧項目為平臺,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為引導,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向扶貧村傾斜。
二、精準發力,全力支持脫貧攻堅
一是教育扶貧。加大對貧困地區教育的財政扶持力度,積極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在校生,完善貧困村教育設施,提升貧困學生教育水平。今年以來,累計投入財政資金6280萬元用于免除貧困學生學雜費;累計投入財政資金2011萬元,用于發放貧困生高考政府補助;累計投入財政資金1246萬元,健全學前教育資助制度,幫助農村貧困家庭幼兒接受學前教育。二是產業扶貧。一方面,逐年增加產業扶貧投入力度,今年已投入425萬元對有產業發展愿望的貧困戶給予技術培訓指導和政策資金支持,經過多年的扶持,目前南昌市每個貧困村至少擁有一項扶貧產業發展項目。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光伏扶貧產業。市本級計劃投入6400萬元,為全市2000戶“三無”(即:無勞力、無資源、無穩定收入來源)貧困戶和80個扶貧村分別安裝3千瓦光伏戶站和30千瓦的村站,預計可為“三無”貧困戶年增收3000元以上,這也為創新“精準扶貧”方式提供先例。三是醫療扶貧。對貧困人口參加城鄉居民醫保個人繳費部分由財政給予補貼,實現貧困人口參保率達100%;全力推行貧困人口重大疾病商業補充保險,逐步提高給貧困戶造成較大醫療負擔的慢性疾病費用報銷比例;加大農村貧困殘疾人康復服務,逐步擴大納入基本醫療保險范圍的殘疾人醫療康復項目。四是兜底扶貧。積極籌措資金對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脫貧的家庭,加大政策性保障兜底力度。2016年,農村低保補助標準從280元/月提升到310元/月(3720元/年)。市財政局會同市人社局加大臨時救助制度在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的落實力度,提高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水平,改善供養條件。加快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適時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引導農村貧困人口積極參保續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三、精準見效,加強資金監督管理
一是強化資金監管。全面推行扶貧資金公示公告制度,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年度使用計劃、支持的項目內容和資金額度主動進行公告、公示,接受群眾和社會監督。督促鄉鎮財政部門發揮就近監督優勢和作用,加強對扶貧資金建設項目的巡視、檢查。二是開展專項檢查。定期開展扶貧資金管理使用情況專項監督檢查,緊盯扶貧領域違規違紀問題,切實整治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以精準監督確保精準扶貧。同時,積極探索引入第三方獨立監督,引導貧困人口主動參與監督,構建多元化資金監管機制。三是狠抓績效評價。加強對扶貧開發資金的績效評價,并將其納入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同時,對不作為、亂作為等行為,嚴肅追究相關人員責任,確保財政涉農扶貧資金安全、發揮更大的資金績效,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