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著力抓實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貧困地區發展條件。著力抓好通過資金整合、項目申報、產業發展等辦法籌集2000萬元資金,重點抓好10個貧困村的100公里的路網改造、硬化建設,與中心城鎮融合的電網建設、44個自然村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改善貧困地區居住環境和發展條件。
二、著力抓實富民產業發展,增強貧困對象內生動力。大力推進既“輸血”又“造血”、既“扶人”又“扶業” 的進產業脫貧,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加大貸款貼息、種苗補助、綜合獎補等行業資金幫扶力度,重點做好南豐蜜桔、麻姑仙棗、淮山、蔬菜、茶葉等農業產業文章,做好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的電商產業文章,做好生態游、紅色游、古色游等旅游產業文章,切實增強貧困對象內生動力。
三、著力抓實教育文化治貧,阻斷貧困對象代際傳遞。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通過資金傾斜,抓好農村基礎教育、補好職業教育短板開展技能教育、改善貧困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促進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繼續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加大補助力度、落實鄉村教師待遇、加大鄉村教師交流培養力度等政策措施,進而全面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全面落實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全面加強農村師資隊伍建設,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四、著力抓實社會保障兜底,強化貧困對象脫貧支撐。充分發揮社會保障“兜底”功能,推進貧困群眾低保提標擴面,主動發現并及時把新增符合農村低保條件的貧困群眾全部納入農村低保,實現應保盡保;縣社保、財政部門圍繞“十三五”目標采取有針對性的舉措,按照年均14.4%的增長比例提高農村低保標準,確保2018年我縣農村低保標準要高于同期全縣扶貧標準20%,即2016-2018年農村低保標準分別達到3240元/年、3660元/年、4260元/年;實施好健康扶貧工程,推動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重大疾病救治政策向貧困人口傾斜,將所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免費納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推進鄉村衛生計生服務能力建設,全面按時完成標準化村衛生計生服務室建設任務,加強常見病預防控制,繼續實施十類重大疾病免費救治,建立重大疾病商業補充保險制度,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從源頭上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
五、著力抓實人居環境優化,提高貧困對象生活水平。重點抓好10個貧困村的新農村建設村點“七改三網”任務,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實行危房改造補助、政府獎補、掛點單位幫扶等結合的方式,全面抓好農村危舊房改造,幫助其解決安居問題,實現農村住房保障體系全覆蓋;利用好人工造林補助項目、低產低效林改造補助項目、森林撫育補助項目、生態公益林補償項目資金,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全面實施好生態保護扶貧,進一步優化貧困村人居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