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連接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最后一公里”。近日,浙江省衛生計生委與省財政廳印發《浙江省中心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提升項目建設方案(2016-2019年)》(以下簡稱《建設方案》),以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穩步推進基層首診、雙向轉診和分級診療制度建設。
基層醫院的實力會有質的提升嗎?能滿足群眾的就醫需求嗎?對此,記者采訪了相關部門。
惠及200家中心鎮衛生院
2013年起,我省開展“雙下沉、兩提升”工程,有效控制了省級大醫院的規模,讓優質的醫療資源向下沉,引導形成合理有序的就醫格局,從而推進分級診療。然而,大醫院“沉下去”,基層醫院更要有能力“接得住”。
省衛生計生委規劃處處長申屠正榮表示,鄉鎮衛生院是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樞紐,負責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以及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護理、康復等綜合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除具備一般鄉鎮衛生院的服務功能外,還應開展普通常見手術等,著重強化醫療服務能力并承擔對周邊區域內一般鄉鎮衛生院的技術指導工作。
然而近年來,在各種因素影響下,我省中心鄉鎮衛生院的醫療服務能力并不理想。“外科手術、產科分娩、住院等服務出現萎縮甚至停滯。”申屠正榮介紹,我省將中心鎮衛生院服務能力提升項目作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全面深化醫改、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和補齊民生事業短板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8月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提出‘以基層為重點’,體現了我國城鎮化發展帶來的變化和對衛生和健康工作的新要求。” 省衛生計生委基層處處長胡玲認為,《建設方案》正是堅持正確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的體現。
據了解,這次醫療服務能力提升項目的建設對象大約是200家衛生院,主要是省政府確定的省級中心鎮(小城市培育試點鎮)所在地的衛生院,已有縣級公立醫院的不列入項目;而非省級中心鎮,要依據縣域服務體系規劃遴選衛生院列入建設項目,重點從人口、交通、服務半徑、基礎條件、項目單位積極性等方面綜合考慮。
強化醫療服務能力
“中心鎮衛生院的建設側重于醫療服務能力的強化和提高。”胡玲介紹,根據我省的情況,《建設方案》明確了總體工作目標和8個方面的具體建設目標。
全省200家左右中心鎮衛生院通過3年的全面建設,明顯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能為本集鎮及周邊鄉鎮輻射人口提供較好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開展急救、產科、兒科、常規一、二級手術、康復等技術服務,有1至2個在當地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科室,門急診人次、住院床位使用率明顯提高;開展規范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成為縣域內的醫療技術分中心,對鄰近鄉鎮衛生院進行技術指導和幫扶。
《建設方案》提出了8個具體的建設目標,一是業務用房布局合理、醫療設備配置達到相應標準;二是明顯提高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水平;三是達到床位配置標準,并實現使用率60%以上;四是基本建成1至2個特色科室,并對周邊地區形成服務輻射;五是家庭醫生規范簽約率高于縣域平均水平;六是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績效明顯高于縣域平均水平;七是建立衛生院與上級醫院信息化雙向轉診通道;八是群眾滿意率明顯提高。
而在總分為1000分的《浙江省中心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提升項目建設評價標準》中,建設的要求更是被細化為服務能力、服務保障、服務效率、服務效果4個方面。其中,服務能力占到650分,包括醫療服務370分,公共衛生服務280分。
胡玲介紹,最終的考核要求是,至2019年6月底,每家建設單位的考核得分達到900分及以上。
保障資金來源和使用
據了解,實施中心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提升項目所需資金以地方投入為主,省級補助為輔。
省級財政將中心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提升項目列入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專項補助分配因素。項目資金使用,原則上按人員培訓(包括管理和技術培訓)、信息管理、設備購置、改善就醫環境排序。
據悉,目前,2016年項目建設省級補助經費7180萬元已下達至各地,各市衛生計生委(局)和財政局負責對轄區項目建設進行審核、監督、指導和階段性評估。
入圍衛生院要根據《項目建設評價標準》,制定三年(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綜合建設計劃和年度建設計劃,明確發展總體目標、床位規模、衛生技術人員數量及學歷結構、達到的業務技術水平、特色科室、工作效率等具體目標指標以及年度主要工作任務、具體保障措施等。
“各地要把此項工作作為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最大限度實現基層首診的任務落到實處。”申屠正榮介紹,對于未能完成規劃目標的地區,省衛生計生委和省財政廳將在全省進行通報,并扣減省級補助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