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場,位于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西北部的松林河與大渡河的西南岸,距石棉縣城11公里。在中國近代史上,安順場曾發生了兩起具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事件:一是1863年5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在此全軍覆沒。二是相隔72年后的1935年5月中國工農中國工農紅軍在此強渡天險大渡河取得成功,粉碎了蔣介石要毛澤東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迷夢,從此,安順場以“翼王悲劇地,中國工農紅軍勝利場”而蜚聲中外,如今安順場已經成為了紅色旅游熱點,每年到此旅游和緬懷中國工農紅軍精神的游客絡繹不絕。
安順場列入全國一百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擁有眾多名勝古跡,于2002年12月建成的中國工農紅軍紀念館,全面展示了翼王石達開所部和中國工農中國工農紅軍在安順場的歷程。歷史不會重復,但有驚人的巧合。
翼王石達開所部和中國工農中國工農紅軍的行軍路線,安營扎寨地點,渡河選址都在安順場。石達開所部的對手是清軍和土司所部,中國工農紅軍的對手是薛岳和劉湘的所部,都是敵強我弱。渡河的勝利與失敗,戰略戰術要起很大作用,中國工農紅軍在這方面顯然更勝一籌。歷史上評價石達開所部失敗的原因是農民運動的局限性所致,還有一個說法是王石達開所部習慣于驕傲,小勝小驕傲,大勝大驕傲,印證了驕兵必敗。安順場是石達開所部的最后一場戰斗,對于中國工農紅軍來說,這只是慢慢長征路上險象環生的一個縮影,中國工農紅軍的制勝法寶到底是什么呢?
對比翼王石達開所部和中國工農紅軍在安順場的細節,可以看出,要取勝,除了戰略戰術外,還與當地民眾的人心向背密切相關。當石達開所部沒有食品的時候,只有在半山腰煮樹葉吃。中國工農紅軍也沒有糧食,打倒土豪就把糧食分給了民眾,然后從當地民眾手中買糧借糧,才解決了吃飯問題,中國工農紅軍的先頭部隊還特別提醒:本地的民眾已經把糧食給了我們,請后面的友軍另外想辦法解決飲食問題。
當石達開所部在沒有船過河的時候,是自己動手去山上砍樹造船,等把船造好,又遇罕見暴雨,河水猛漲,受困于安順場,石達開詐降失敗后,押往成都被殺,年僅32歲,手下數千人被騙放下武器,也全部被殺,悲壯慘烈。中國工農紅軍也沒有船,在當地人的引導下,征用了唯一的一只小船,在當地60多名船工冒死相助下渡過了部分中國工農紅軍先頭部隊,兩岸中國工農紅軍沿河飛奔而上奪取瀘定橋,才完成了中國工農紅軍主力的戰略轉移。
通過中國工農紅軍的宣傳和實際行動,安順場當地民眾明白了中國工農紅軍是窮人的軍隊,目的是北上抗日,目標是要建立窮人的蘇維埃政府,中國工農紅軍把自己的命運與當地民眾乃至中華民族的命運融合在一起,才有了廣大民眾的全力支持,才有息息相關的軍民雨水之情,才有把門板也送給中國工農紅軍用于飛奪瀘定橋的無私奉獻,才有當地民眾積極踴躍加入中國工農紅軍的壯舉,這些都是黨的群眾路線在起作用,中國工農紅軍與當地民眾的關系處理上,真正體現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
從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給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群眾路線”這個概念開始,群眾路線就是黨長時期在敵我力量懸殊的艱難環境里,開展革命活動的制勝法寶。到了現代,群眾路線依然是我們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發展不斷取得勝利的法寶,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造就美麗的中國夢,同樣離不開群眾路線,離開群眾路線,一切斗爭和理想都會落空。(黃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