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11月1日至5日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辦。昨天高校展區組委會透露:包攬去年工博會半數創新金獎、現場交易額達3.37億元的高校展區重裝上陣,近70所境內外高校遴選申報并確定參展的項目已達690項。除各校獨立展位外,本屆工博會還設有我國高校創新創業展示專區以及臺灣地區高校聯合展區。
各種智能機器人曝光
從高校參展項目看,大批新型智能硬件正在覆蓋從生產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如上海交通大學的“磁共振引導相控聚焦超聲診治一體化系統”實現了超聲波在診斷之外的超強能力,能夠綠色“無創”地精準滅瘤,將在現場作全套演示;又如上海師范大學展位上,觀眾可以體驗活動自如的“智能無軌送餐機器人”帶來的精細化服務;再如上海中醫藥大學的“中醫機器人”,通過采集人體日常健康數據,進行客觀量化分析,提供專業保健與康復方案,形成智慧醫療解決方案;此外,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在現場以智能生產線及其線邊倉儲為場景,設計了一條組裝工藝小禮品的生產線,完成客戶從網站個性化定購下單,到定單分解至生產線進行禮品裝配的任務。
市教委科技發展中心介紹,上屆工博會上海大學“精海號無人測量艇”:問鼎展會4座創新金獎之一,這一次教授們攻關的“無人”項目也強勢歸來。上海交大“海象—1500米ROV水下作業系統”,是國內自主研發的首套1500米深水油氣工程維修專用的大型無人遙控潛水器,解決了長期以來復雜水下環境設備無法檢測維修的難題。同樣厲害的,還有西北工業大學帶來的“太陽能無人機”等。
大學生雙創展項擴容
為助推高校學子創新創業,上屆工博會嘗試為這些“創客”們搭臺,集中展示了來自5所高校的9名大學生雙創項目;這屆展會又有大擴容,集中展示50余項大學生項目。
來自上海大學的新一代“小型四足仿生機器人”,預期行走速度最快達每秒3米,負載15公斤左右。參展項目團隊的研二學生楊將表示,對于學生群體,過去展現自己工作的平臺,主要是在本領域的專業學術會議以及大型科技類比賽,但這些活動時間有限而且重于理論技術分享。如今,他和其他同學一起參展2015國際服務機器人展、2016中國國防信息化裝備與技術展等展會。這次又將他們研制的新款機器人帶上工博會高校展區,“從小舞臺走向了更大舞臺”。
其他精選的學生科創項目,還有獲得2015年全國挑戰杯特等獎的項目——南京工業大學的“煤化工高濃污水除油新技術研究”,以及南京理工大學“智能藥房”、南京農業大學“面向農情信息采集的小型四足機器人”、西北工業大學“小型水下無人潛航器”、同濟大學“防爆除塵和工業廢氣治理”、上海海事大學“海事二號搜救水下機器人”、上海海洋大學“太陽能智能屋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