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征中‘彝海結盟’影響下,我的家鄉成功克服了‘一步跨千年’社會性質變化的巨大障礙……”10月19日晚,來自四川彝良的大學生楊孟平面對各院系師生,將“彝海結盟”的經過、影響以及自己從小到大感受到的長征精神娓娓道來。
像楊孟平這樣的“長征精神”宣講團成員,在華東理工大學有360余名,既有本科生,也有碩士生、博士生。這些來自紅軍長征途經地的學子,身上流淌著紅色血液、承繼著紅色基因,成了長征精神的天然體驗者和傳揚者。
80年后,滬上大中小學校園,如何上好長征這一課?請朋輩教育、入思政課堂、讓師生同臺、引傳統文化……申城師生通過各種創新形式紀念紅軍長征勝利。
長征路上開起流動課堂
目前,上海的大中小學圍繞“重走長征路”主題,開展了約30項主題活動。多所高校大學生以社會實踐、文化考察等方式,實地探訪了江西、廣西、貴州、云南、甘肅、陜西等地;近10所中小學也以運動會、長跑、遠足等方式模擬長征路,向紅軍長征致敬。
“離別時,103歲的紅軍老戰士李佐棚爺爺緩緩舉起顫抖的右手,向我們敬了個軍禮,我知道,這是一名紅軍老戰士的自豪宣言,更是曾經的勇士對我們當代大學生的深沉期許……”從贛州返滬的列車上,上海電力學院大二學生趙倩雯在“朋友圈”里寫道。
在8天時間內,小趙和小伙伴們走訪5個市縣,行程3400余公里,先后采訪4位親歷長征的老戰士,以及多位博物館館長、長征史研究專家、長期采訪報道當地長征事跡的資深記者,零距離感悟幾代人的“長征”。
學生版的長征不僅是一支“宣傳隊”,也是一個流動的課堂。上海交通大學聯合復旦大學等校學子,組成一支“重走長征路,萬里繪征途”實踐隊,用雙腳和畫筆丈量二萬五千里,以手繪本方式重現長征途中的人和景,以第一人稱的質感寫下“新長征日記”。隊員許世煜說,用心聆聽路上的一個又一個故事,用身體驗足下的一寸又一寸征程,才知教科書上的“苦難輝煌”是何等分量。
師生同臺成了最好一課
10月21日,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全校師生將開展紀念建黨95周年暨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師生合唱比賽。“我和同學都是‘95后’,對于這樣的經典歌曲,其實平時接觸不多。”大三學生戴睿涵說,“排練一個月后,同學們從不熟悉到更加認同,不時還會哼上幾句。”
老少師生同臺,成了最好一課,就連學校離退休的老教師們也都熱情洋溢前來參賽。已退休的趙增綬老師說,為了老教師們安全,下雨天其實不用到學校排練,但令他沒想到的是,大家總是不約而同地準時齊刷刷出現在排練場,“這真是凝聚力工程啊”。
事實上,在剛剛過去的雙休日,全市40多支大、中、小學優秀合唱團、教師合唱團都組織起來,在上海交大文治堂舉行“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長征精神”歌會,合唱“長征組歌”,演繹紅色經典。而在今天,上海市“書法名家進校園”暨大學生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優秀書法作品展也將如約而至,獲獎大學生選手與市書協名家、從事一線書法教育的高校教授一起揮毫潑墨,創作近百幅佳作。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張生泉說,以紀念長征勝利為契機,推進以紅色為基調的藝術和思想教育,彌補了青少年忽視的審美短板,更豐富了學校教育的思想內容,可謂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