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任縣大屯鄉大驛頭村。金黃的谷子一眼望不到邊,兩臺聯合收割機正開足馬力搶收,機器轟鳴聲不絕于耳,村民忙著拉運谷子、撿拾遺落的谷穗,田間地頭一派忙碌景象。
“今年雨水足,谷穗大粒飽滿,每畝少說也能收600斤!”看著金黃的谷子一車車拉回家,貧困戶韓立波喜上眉梢。據韓立波介紹,全村有十戶村民和他一樣流轉土地大面積種植谷子,種植面積達400多畝。
大驛頭村是省級貧困村,村民多以種地為生。如何幫助貧困戶做好農業文章,實現“靠地生金”,盡快脫貧摘帽?縣扶貧和農業開發辦公室、村兩委通過市場考察和專家咨詢、一家一戶座談,引導貧困戶調整種植結構和種植方式,改小麥、玉米種植為谷子等經濟作物種植,通過流轉土地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種植。
“貧困戶每戶從潤物種植場流轉40畝土地,待收獲后支付給種植場每畝800元的地租,貧困戶利用補貼的12000元扶貧資金購買種子、化肥等,在種植過程中種植場幫助貧困戶統一購種、統一技術管理、統一機械收獲、統一對外銷售,降低了種植成本和風險。”大驛頭村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張建芳說,今年貧困戶引進種植的產量高、抗旱能力強的懶谷7號“小紅谷”,因其米質鮮黃、精米率高、蒸煮時間短、口感好,剛收獲就有許多商家上門求購,價格比市場上普通谷子要高。
貧困戶韓立波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谷子畝產600斤、市場價格每斤2.5元計算,每畝谷子收入1500元左右,40畝谷子收入60000元,除去成本,僅一季純收入24000元,是種植玉米收成的近1.5倍,而且全程機械化作業還省時省力。
“精準扶貧要‘輸血’更要‘造血’,只有增強‘造血’功能才能從根本上脫貧致富,而‘造血’最關鍵是要發展切合實際的產業。”任縣扶貧和農業開發辦公室主任谷少波說,為了幫助貧困戶盡快脫貧“摘帽”,任縣把脫貧攻堅和“供給側結構改革”結合起來,通過“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的扶貧模式,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種養殖結構,生產附加值高、適銷對路的農副產品,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