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井岡山出發,拉開了戰略轉移的序幕。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紅軍在陜甘寧會師,標志長征的結束。
回首長征,贊嘆生命之奇跡。
長征歷時兩個寒暑,縱橫十幾個省份。長征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脈,渡過了三十多條河流。隊伍在饑餓、寒冷、傷病和死亡的威脅下,饑寒交迫、缺衣少藥,九死一生,奇跡般地對抗超出生命極限的殘酷生存條件,血戰湘江、強渡烏江、四渡赤水、強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走完了遠超兩萬五千里的征程。
這支隊伍武器簡陋、彈藥奇缺,始終面對裝備精良且十倍于己的敵軍的圍追堵截,隊伍不分晝夜地翻山越嶺,以慨然赴死的精神穿行于十倍敵人之間。戰斗激烈而殘酷,兩萬五千里的征途中五百多次遭遇追擊和堵截,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戰士犧牲、長眠,上演了許多生離死別的悲壯故事。
這支隊伍很年輕。指揮員的平均年齡不足二十五歲,戰斗員的年齡平均不足二十歲,十四歲至十八歲的戰士至少占總數的百分之四十。殘酷的環境、艱苦的生活和頻繁的戰斗,沒有使隊伍變得冷酷麻木,卻更加激發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生命的珍惜。隊伍的大多數人永遠地停留在征程中,最終只有三萬人活著到達了陜北。他們犧牲的時候還那么年輕,甚至我們無法知道其中很多人的名字。
牢記長征,感受信仰的力量。
長征面臨的艱難和困苦是我們今天無法想象的,工農紅軍在長征中面臨的生存環境之惡劣、敵我兵力之懸殊、武器裝備之差異,是人類歷史上極為罕見、甚至是絕無僅有的。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是什么創造了生命的奇跡,是什么使他們慨然赴死,讓他們如此不屈、頑強、不懼命運,是什么讓他們在饑餓、寒冷、勞累和死亡的威脅下永不放棄,是什么支撐他們一次次地在絕境中突圍、在絕望中重生,是什么讓他們在生命臨危時仍保有純凈的信念、讓他們在朝不保夕時仍對未來充滿希望、對自由平等的新世界充滿向往?又是什么讓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改天換日、達成夢想、實現奇跡?
一名哲學家說過,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亙古不變的。一是高懸在我們頭頂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個人心底的高貴信仰。
長征告訴我們,個體的力量雖然渺小,個體的生命雖然卑微,但當這些渺小的生命集結在一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去奮斗、去拼搏時,會煥發出奇跡般的精神力量,可以突破人類力量的極限、創造生命的奇跡。當一個人有了信仰,就有了巨大的精神力量,靈魂不會搖擺、理想不會喪失、心靈不會猶豫、夢想不會放棄。
長征告訴我們,無論在發展順利之時,還是身處逆境之時,只要保有理想、堅持信念,就會獲得任何艱難險阻都無法阻擋的巨大力量,當一個人有了堅定的信仰,可以讓血肉之軀超越生命極限,可以在絕望中重啟希望、在絕境中重獲新生。
長征告訴我們,當一群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共同的精神力量同時被喚起,其作用和威力是無窮無盡、難以想象的。有了堅定的信仰,會知道當一個人將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緊緊連接在一起的時候,生命的浩瀚與信仰的光榮。
讀懂長征精神,方證初心。
那么,什么是長征精神的本質?怎樣才是讀懂了長征精神?是帶領勞苦民眾求生存得解放的堅強意志?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崇高精神?還是堅持信仰、嚴守紀律的偉大信念?
我想,長征起初喚醒了中國廣大社會最底層的赤貧民眾,帶領他們走上了一條黑暗中追尋光明、改天換日迎來新世界的艱苦征程。使他們從開始的“跟紅軍走可以吃飽飯”的單純,到“我要活下來!一日不死,一日跟隊伍走!”的進步,到“仗打勝了,公平的世界就來到了”的堅定,到“殺了我一個,自有后來人”的堅守,再到“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的不屈和頑強。
長征隊伍中,無論是政治精英還是普通戰士,長征傳遞給他們的是以前從未接觸過、從未想象過的美好信念,讓他們堅信通過自己的奮斗和犧牲,可以改變命運、掌握命運,打碎這不公平的舊世界,為這世間迎來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自由、平等、幸福的新世界。
長征帶給中國共產黨人的是在血與火、生與死的洗禮和考驗,長征磨礪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信念和意志,歷練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及軍事智慧,促使他們在困境甚至絕境中,永不放棄信仰,一次次地自我糾正、自我修復,戰勝自身錯誤、獲得新生。
傳承長征精神,砥礪前行。
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旗幟,是中國共產黨人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是永葆革命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有了這樣的精神,沒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難。
讀懂長征精神,是對思想的滌蕩,更是對靈魂的洗禮,給人強大的信念和力量。因為這就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共產黨員的信仰。
長征精神永不消逝,長征精神永不過時。
我們應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循履而上,踏跡前行,重新踏上征程,始終走在路上。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