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天津市市民紛紛走出戶外,用手機留下多年難得一見的“藍天白云”,微信朋友圈里也在狂轉一組“津空藍、津地綠”組圖。網民們說,點開這樣的鏈接比看到什么都舒心、都高興!
今年開春,人們發現天津的樹更綠了,葉片上沒有塵埃了,花兒開得艷麗了,原先“天津馬路一大怪,樹上掛滿塑料袋”似乎一夜間就不見了。市財政局主管農林預算安排的負責人坦言:這兩年我市園林綠化和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市財政累計籌措28.4億元資金植樹造林、養花植草、鋪綠埋塵,治與不治,真是大不一樣呀!”
據介紹,去年國家五部門批復市政府報送的《天津市防沙治沙規劃(2011年至2020)》后,本市財政、農林、環保、水利等部門積極落實,加強防沙治沙工作領導,不斷完善政策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強化生態保護和沙化治理,目前規劃進度已經實現時間過半,治理任務過半的目標。僅2015年外環線內新建提升綠化2743萬平方米,栽植樹木612萬株,市財政累計投入8.2億元。2015年,市財政撥付9.5億元支持“一環兩河七園”建設,包括7.7億元完成市級造林綠化工程22萬畝,其中外環線綠化3632畝,永定新河和獨流減河綠化6184畝,山區造林10000畝,高速公路(鐵路)沿線綠化15694畝,干線公路綠化10486畝,河道綠化5433萬畝,成片林地8972畝,水庫綠化500畝,經濟林50797畝,以圃代綠28306畝。此外,撥付1.32億元支持武清綠博園造林綠化30000畝等工程,綠蔭裹束讓津城風塵密度較2013年下降45%。此外,本市積極參與京津風沙治理,范圍包括薊縣、寶坻區、武清區三地,去年在鞏固一期工程建設成果基礎上,繼續實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荒漠植林,同時把廢棄礦面治理和干旱陽坡造林納入治理范圍,加強設施化農業生產和小流域綜合治理,健全喬灌草相結合的防風固沙體系,促進農林地區綠色發展。
據了解,按照規劃安排,本市2011年至2015年防沙治沙第一階段完成沙化土地治理7676公頃;2016年到2020年第二階段再完成7676公頃,10年累計治理沙化土地15352公頃。繼續實施京津周邊地區沙化治理,在薊縣、武清區、寶坻區采取對沙化及潛在沙化土地進行保護和修復性治理,全面提高沙區林草植被,減少地表揚沙起塵,并在現有灌溉面積上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在華北平原沙化治理地區,包括東麗區、西青區、北辰區采取保護好現有植被,建設高標準農田、河流防護林及用材料,結合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方向,發展經濟林果和林下經濟作物,實現治沙致富雙贏。屆時,本市沙化土地將全部得到治理,PM2.5濃度比2015年再下降25%,“美麗天津”的生態環境將得到明顯改善。
為提升造林綠化政府投入效益,市財政局會同有關部門制發了造林綠化工程市財政補助資金管理辦法,提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政策扶持、市場拉動的政策措施,實行“誰治理、誰管護、誰受益”,不斷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鼓勵和引導企業、個人等社會力量參與防沙治沙。建立穩定的政府投入機制,加大重點綠化項目投入力度,擴大資金補助范圍及用途,規范造林綠化工程申報、批復、資金撥付及驗收程序,為建設“美麗天津”提供政策和資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