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科技創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作為北交所首個寬基指數,當“又紅又新”的北證50成份指數上線后,首批北證50成份指數基金便火速面世,目前正處發行期。從業績增速和估值匹配的角度看,有券商指出,當前北證50成分股的市盈率(TTM)不到20倍,2021年歸母凈利潤增速為37.6%。與創業板指數和科創板50等比,北證50成份指數的成長性較高但估值相對較低,投資性價比較高。以嘉實北證50成份指數基金為代表的首批北證50指數基金此時發行,也將面臨較好的入場窗口。
與北交所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的定位相一致,北證50指數也具有鮮明的專精特新屬性。從成份股構成看,北證50選取了市值規模和流動性選取排名靠前的 50 只北交所證券,覆蓋16個行業且主要集中在高端裝備、新能源、TMT、新材料、醫藥生物等科技屬性和成長性突出的行業。這些行業有些屬于新行業的發展早中期,其增長確定性高,同時此類行業的龍頭公司多為市場稀缺性標的,具有較高關注度。
統計顯示,目前在北交所的126只股票中,包含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9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34家;北證50指數成份股中包含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6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19家,是目前專精特新占比最高的指數,占比達38%。
回顧北交所自2021年11月成立來,吸納了一批具備較好競爭力的專精特新小巨人,有效填補了滬深市場的空白。但由于北交所交易門檻較高,需要近20個交易日賬戶資產不少于50萬、2年或以上投資經驗,造成普通投資者入市困難,面臨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近期北交所推出了北證50指數、交易經手費下調50%、混合做市制度、納入跨市場指數等一系列舉措,讓北交所關注度大幅回升,隨著流動性的提升,相關公司估值有望向上修復,且市值較高的北證50成分股或將先行修復。同時以嘉實北證50成份指數基金為代表的北證50指數基金投資門檻低至1元,有效降低了投資者參與北交所投資的交易門檻,也為投資者把握“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投資機遇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投資工具。據申萬宏源證券測算,綜合考慮流動性與持股比例的影響,預計北證50指數基金能為市場帶來20-30億規模的資金增量。有望持續提高市場流動性,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為中小企業高速發展注入新動能,更好地助力實體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