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鳳凰網 作者:《風暴眼》
鳳凰網《風暴眼》出品
如果不是因為“頂風作案”,造成30多個人在一場培訓中感染新冠,多年來深陷傳銷爭議的如新集團,恐怕已經被很多人遺忘。
2月21日,武漢市發現4名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人員。網傳一份流調報告顯示,多名陽性病例曾參加在凱萊熙酒店及江岸區華清園小區舉行的如新化妝品公司員工培訓。
一張流傳出來的如新培訓班員工合照顯示,數十人的大合影中,無人佩戴口罩,也沒有保持適當距離。不僅如此,從武漢市發布的流調報告來看,培訓班還開到了居民小區。
2月22日和23日,感染病例進一步擴散。截至23日12時,跟如新武漢培訓班相關聯的傳染鏈,已從武漢擴散至北京、青島、石家莊,陽性病例達到35人,其中30人為培訓班學員,培訓班學員感染率已達45.5%。
針對此事,如新官微公開回應稱,此次活動為經銷商自行組織,未向公司申請報備,違反公司的規章制度。公司已第一時間采取應對措施,暫停湖北省所有的線下培訓,將進一步調查并嚴肅處理違規行為。
而上一次如新集團引發如此廣泛的關注,還是在2019年。據當時的媒體報道,年僅34歲的如新銷售人員林某(化名)生病后,靠喝如新果汁“排毒”,拒絕就醫治療,最終因肺部嚴重感染,搶救無效而死亡。
公開資料顯示,如新集團于1984年創立于美國猶他州普洛沃市,并于1996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NUS。
1998年,如新進軍中國市場。但在此后數十年的發展中,如新集團屢次觸碰監管紅線,曾多次被曝涉嫌傳銷洗腦,遭央視、人民日報等官媒多次批評點名。
如新2021年營收170億元,中國市場收入貢獻最大
公開資料顯示,如新集團是在1984年由羅百禮(Blake M. Roney)創立,當時羅百禮以5000美元起家,邀請幾個朋友共同成立了一家化妝品公司。
彼時,如新的理念是“薈萃優質 純然無瑕”,羅百禮將制成品放在一個一加侖空罐內,寄到自家中。對產品有興趣的顧客,須自備容器到家中,讓羅百禮用湯匙為他們裝添產品。專注保養品的如新,在成立的十二年后,便成功登陸紐交所,成為一家上市企業。
在美上市兩年后,如新看上了中國市場,1998年,如新通過在中國建立工廠和研發中心的策略,進入中國。工廠建立的四年后如新在中國成立第一家實體店鋪,2003年,如新正式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并成立了如新(中國)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將總部設在上海。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建廠六年后的2006年,如新才獲得直銷牌照,準予在中國上海8個區率先開展直銷業務。2008年1月10日,商務部再次批準在北京所有18個區和上海全部12個區開展直銷業務。
此后,如新持續加碼中國布局。2014年如新投資近5億元的大中華創新總部園區在上海的落成,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如新發展歷程中,規模最大的一筆海外投資項目,足以看出如新在乎中國市場的程度。2019年10月,耗資3.6億的如新大中華創新總部園區二期動工。
在中國發展的近20年里,中國已經成為如新營收來源的重要市場之一。與此同時,如新也在不斷加碼對中國投資的力度。目前已經建設全國41家體驗店、大中華創新總部園區、9個倉庫、2個工廠。
今年2月16日,如新集團發布的2021年財報顯示,2021年,該集團總收入26.957億美元(約合170.46億元)。 其中,來自中國大陸市場的收入最多,達5.688億美元(約合35.97億元),約占總收入的21%。 其次,約20%的收入來自美國,13%來自韓國市場,日本市場占10%。
實際上,不止是2021年,鳳凰網《風暴眼》發現,自2012年以來,大中華區基本上就一直是如新的主要營收貢獻地區之一,幾乎穩居地區收入的前兩名。
成立以來傳銷爭議不斷,曾有人被洗腦拒絕就醫而死亡
中國大陸市場為如新貢獻了最多的收入,但如新自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卻傳銷爭議不斷。
早在2007年,如新就曾因涉嫌傳銷,被哈爾濱市工商局南崗分局執法人員查處,現場收繳“如新”系列產品100余箱,案值200余萬元。
據黑龍江晨報當時的報道,“如新”黑龍江分公司以買產品入會,發展下線拉人頭的方式進行經營活動,涉嫌傳銷。當地兩名執法人員還是靠他人介紹進入該公司內部,并交納1300元入門費后成為其會員,才掌握了其傳銷經營活動的內部制度。
2014年1月15日至17日,《人民日報》接刊三篇報道——《看“如新”怎樣編織謊言》、《看“如新”怎樣攻陷人心》、《“如新”公司在美國屢遭處罰斯坦福大學公開與之決裂》,揭露如新夸大、虛假宣傳產品功效,以及組織聚會、利用群體效應進行精神控制等涉嫌傳銷的內幕。
2014年3月24日,新華社報道更是直指如新在經營活動中存在超產品范圍從事直銷、夸大產品功效宣傳等違法違規行為,其個別銷售人員存在擅自直銷、欺騙及誤導宣傳等違法違規行為,并被工商機關依法對其及相關當事人作出處理。
在2019年,“女子喝如新果汁去世”事件引爆輿論,將如新集團推至風口浪尖。
2019年3月18日,年僅34歲的如新銷售人員林麗(化名)在感冒發燒數天后,拒絕就醫治療,堅持喝如新果汁“排毒”,最終因因為肺部嚴重感染搶救無效不幸身亡,經北京青年報報道其遭遇后引發廣泛關注。
根據當時林麗家屬提供的公開資料,如新內部有清楚的八級業務分銷,僅最底層的一級市場就有至少16個人。而傳銷組織的立案追訴標準一般定罪是三級,即累計發展下線,達到30人,并達到三層以上,如新不但符合,甚至遠遠超出了對于普通傳銷組織的認定標準。
林某生病后一直喝的果汁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在2014年曾被《人民日報》連續曝光并落入低谷,但如新依舊沒有放棄中國市場的發展,并且還在時隔兩年后獲得了保險巨頭中國平安的青睞。
2016年6月,如新與由中國平安證券(香港)有限公司(Ping An of China Securities(HongKong)Co. Ltd.)和ZQ Capital Ltd.的資深投資人組成的投資集團達成了2.1億美元的投資交易,據稱,根據協議條款,如新將向該投資集團發行2020年到期的可轉換優先票據,發行票據所得的部分資金將用于發展中國業務。
平安宣布牽頭投資后,如新的股價也因此迎來反彈,從2016年7月每股36.39美元一路攀升至2018年8月每股83.45美元,兩年時間股價漲幅高達129%。
如新周K圖
實際上,即便是在如新的“大本營”美國,關于其涉嫌傳銷的質疑和報道也從未斷過。
1990 年代初,康涅狄格州、賓夕法尼亞州、佛羅里達州、伊利諾伊州、俄亥俄州和密歇根州對如新進行了關于誤導性營銷行為的指控的調查,指控該公司誤導其分銷商和經營金字塔計劃。
在如新同意了支付各州的調查費用,并向經銷商退還費用后,各州選擇了與其和解,其中康涅狄格州因為總檢察長的頑固,如新還額外向該州支付了 85,000 美元用于消費者保護計劃。
1994年,如新公司因夸大產品功效和經銷商利潤,被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處以罰款123萬美元。三年后,聯邦貿易委員會又指控如新公司對其減肥、促進肌肉生長等產品進行不實宣傳,如新又被處以150萬美元罰款。
1997 年,賓夕法尼亞州總檢察長起訴如新,指控其通過子公司 QIQ Connections 進行傳銷,分銷商在“為銷售實際上并不存在的技術服務的權利付費”。
2012 年,香櫞研究發布報告稱,“如新在中國大陸這個增長最快的直銷市場的銷售模式構成了非法的多層次營銷計劃。” 如新駁斥了這些說法,稱其在中國的銷售模式是“kosher”,并表示它沒有計劃改變其在中國的商業模式。
據鳳凰網《風暴眼》記者了解,在修飾商業行為中,kosher可譯為誠實的、合法的,同時本意為合乎猶太教教規及禮儀要求的。
2014年2月,美國如新投資者代表又向美國猶他州地方法院提起證券欺詐的集體訴訟,稱如新吹捧其在中國市場的業務實力,但實際商業行為早已違反中國的當地的法律法規,其財務報表存在大量的虛假與誤導性陳述。
其中“入行需先買500元產品,發展下線可一直晉升至‘寰宇領袖’”的規定,更是符合傳銷組織的三大特征——第一,繳納一定的入門費,認購一定的產品,取得加入資格,升級囤貨、代理囤貨;第二,拉人頭,發展團隊,形成層級關系;第三,團隊計酬,通過直接和間接發展人的數量來進行計酬和返利。
鳳凰網《風暴眼》發現,如新的“寰宇”分級機制至今仍未改變,微博大量的如新銷售人員仍會在自己的title里備注自身的寰宇級別。
傳銷行為屢禁不絕,代理商稱“1375元就可以加入”
鳳凰網《風暴眼》記者發現,盡管曾被監管部門處罰,并且多次被官媒點名批評,但如新的傳銷行為似乎至今仍然存在。
一位曾考慮加入的爆料人告訴鳳凰網《風暴眼》,他之前曾考慮過加入如新,沒想到會涉嫌傳銷。其上線在吸納他成為下線時,曾向他展示過如新的職銜與年化收入的對應表,級別從高到低依次是業務咨詢理事TE(8)、全國銷售總監SSD(8)、銷售總監SD(6)、高級經理SSM(5)、經理SM(4),并聲稱自己在加入后的第一年年收入就過百萬。
而如何做到SM,該爆料人表示,先從代理人(SR)依次做到代理主任(SE)、高級銷售主任(SSE),然后才能成為SM。做到代理主任只需要拉一個下線入伙,兩個下線便可升級為高級銷售主任,四個下線升級為銷售經理(sm),五個下線升為SSM。即下圖中職銜后的數字便是該級別所需的下線人數。
而收入如何呢?該爆料人告訴鳳凰網《風暴眼》,“(下圖)這是他們各級別的收入中位數,據說是紐交所的報告。所謂收入中位數,就比如經理級別2000人,第1000人的收入”。
而新人加入的門檻是購買一定數量的如新產品,可以享受八折優惠,價格最低為500元。
實際上,8折后的500元并不是以現金衡量,還包括他們的優惠、返利及贈品。即新代理人要首先以新顧客的身份購買1370元的產品,先優惠50元,再送580元的產品,最后多出的費用則是以積分的形式添進新顧客注冊的帳戶當中,折合成門檻只是500元。
另外,只要新人拉兩個顧客定購產品,就會有300積分及310元產品的獎勵。
在達到門檻后,還要達到5000元以上的業績才能簽約,簽約則是成為直銷員,如果能在四個月內達到3萬的業績,或一個月內達到1.5萬的業績,就可以成為SR,會再簽合同。
而不同級別人員會有什么好處呢?該爆料人表示,如新里面有“6代5%”的說法,即6級代理商,每級代理商都有營業額5%的領導獎金。
鳳凰網《風暴眼》了解發現,6代5%是如新的領導獎金制度,在國內美其名曰“績效評估制度”。如新級別考核采用1+V(直接下級的數量+他們的總業績),該考核從銷售主任(SE)級別起步。
即:一個銷售主任(SE)領導一個下級SR,每一個SR有屬于自己的小組,一代業績總和(GL:即該人領導的團隊業績)達到1萬,個人小組業績(即SR個人業績)到達1.2萬,該SE即可獲得領導獎金:營業額的5%。即1代5%。
一個SSE領導兩個SR,一代業績總和(GL)達到2萬,個人小組業績到達1.2萬,該SSE即可獲得領導獎金:營業額的5%。即2代5%。
一個SM(銷售經理)領導四個SR,一代業績總和(GL)達到5萬,個人小組業績到達1.6萬,該SM即可獲得領導獎金:營業額的5%。即3代5%。
一個SSM(高級銷售經理)領導六個SR,一代業績總和(GL)達到9萬,個人小組業績到達1.6萬,該SSM即可獲得領導獎金:營業額的5%。即4代5%。
一個SD(銷售總監)領導八個SR,一代業績總和(GL)達到15萬,個人小組業績到達2萬,該SD即可獲得領導獎金:營業額的5%。即5代5%。
一個SSD(全國銷售總監)領導八個SR,一代業績總和(GL)達到22萬,個人小組業績連續兩個月到達2萬,該SSD即可獲得領導獎金:營業額的5%。即6代5%。
其實,上述“紐交所給出的報告”真實性也難以證實,以如新多層次分銷的商業模式,想要精確獲得每一層級的年化收入幾乎不可能,因為經銷商是獨立的,如新并不向其支付工資,只有獎金。而且以如新在美國多次因證券欺詐而被起訴的黑歷史來看,其財報的可靠性同樣存疑。
雖然從SR到SM要跨越好幾級,但代理商曾向爆料人信誓旦旦地表示代理銷售產品“沒有任何難度”,她會進行一對一指導,宣傳文案會直接發給記者,只要發就可以了,具體的營銷話術則有產品手冊和有聲課程,一天一節30天就能聽完。“我們有一套方法——642系統,是美國哈弗大學和清華大學ENMA的選修課程,教會你如何從小白迅速晉升為銷售和管理,乃至運營高管、精英”。
(爆料人提供的關于“642系統”的“發展歷程”)
(爆料人提供的關于“642系統”的部分內容)
(爆料人提供的關于“642系統”的部分內容)
(爆料人提供的關于“642系統”的部分內容)
在爆料人提供的聊天記錄中,為了拉人入伙,該代理商還催促爆料人盡快下單:“只需要(花)1375元,我們馬上就可以開始了。我一步步教你,有自學,有輔導。”
該爆料人也曾試圖了解具體產品,要求對方提供淘寶鏈接,對方則表示如新產品沒有淘寶鏈接,都是通過代理商銷售。
鳳凰網《風暴眼》還聯系到了一位爆料網友小吳,據小吳介紹,他的初中同學曾在幾年前加入過如新,并多次試圖發展他為“下線”。
“最開始就說讓我買一個500塊錢的東西,說買完這個東西就相當于入會,入會后再推薦新的朋友買,過幾天就能把這500塊錢賺回來了。”
小吳對鳳凰網《風暴眼》表示,他當時感覺同學的狀態“不太正常”。
“他突然辭掉了穩定的工作,說跟他親戚一起,加入了一家叫如新的公司,準備干一番大事業”,小吳稱,在跟這位昔日同學的接觸中,他逐漸察覺到同學開始對很多事情表現出執念,“反復跟我說能賺錢,一張口就是五六百萬,還說要給我詳細講一下賺錢的方法,保證跟他一起做能賺大錢。”
除了聊天中反復提及的“如新”外,小吳還稱,同學的社交網絡上也早已被“如新”填滿。“朋友圈里全是如新的產品和宣傳,還會時不時地給我發他們公司最新的產品介紹,問我需不需要。”
小吳稱,同學持續不斷的“打擾”令他有點厭煩,久而久之便不再聯系了。“感覺像是被洗腦了一樣,我還理他干啥?后來聽說他離婚了。”
而此前人民日報的一篇報道《揭跨國公司如新的宣傳謊言》一文中稱,記者參加了如新公司在北京市郊某酒店舉辦的“2014 NU SKIN星峰大會”。
在現場,來自太原、石家莊、天津等地的近2萬人齊聚,燈光閃爍,音響雷動。大會包含精英表彰、現場訪談等環節。被表彰的人依次走上講臺,并大聲嘶吼帶領全場齊喊口號。臺下近2萬人手持玩具手掌跟著鼓拍,氣氛狂熱。據知情人士介紹,公司幾乎每天都有不同內容的聚會和培訓課程。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講師胡江認為,這種行為涉嫌精神控制,俗稱“洗腦”。
在社交平臺上,更是有不少人爆料如新是“傳銷組織”,有疑似受害人家屬的網友說到:“勸勸準備做如新的人,你想家無寧日,無親無友,成為一個和社會大眾脫節的人,就去做如新吧!”
參考資料:
《起底如新,涉嫌傳銷,曾多次遭央視點名》,獵云網
《培訓會致19例陽性!如新涉傳銷、組織“洗腦”,多年爭議不斷》,紅星資本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