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發(fā)基金
很多小伙伴對養(yǎng)老FOF基金都比較熟悉,也知道養(yǎng)老FOF基金追求的是養(yǎng)老資產長期穩(wěn)健增值。
既然養(yǎng)老FOF基金本身的產品設計就是按照“追求長期穩(wěn)健增值”來的,那是不是說我們開始定投養(yǎng)老目標基金之后,就可以放著不管了呢?
答案是:并不是。
來看看我們給出的3個理由~
1
定投并不是時間越長越好,
要學會適時止盈
我們做了一個測試:
以滬深300指數為定投對象,從2005年1月1日開始每月定期定投,直至2021年4月1日,共定投了16年有余的時間。
這筆定投的累計收益率走勢圖是這樣的
數據來源:Wind;指數定投收益率計算方式如下:定投采用的是月定投滬深300指數的方式,以每月1日作為扣款日,如遇到非交易日則順延。定投累計收益率=(投資內收益/本金)×100%。定投累計收益率公式=(投資內收益/本金)×100%。模擬數據的收益率不代表真實一次性期初投資和定投投資收益率,過往表現不代表未來表現,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大家發(fā)現了沒?這筆基金定投并非定投時間越長越好。
原因就在于定投期數太多,會出現平均投資成本“鈍化”的現象,很難發(fā)揮分攤成本的優(yōu)勢。
舉個例子,假如第一期定投的成本是10元,第二期是6元,那么平均成本為8元,平均成本得到很好地分攤。
如果已經定投了100期,前100期的平均成本為10元,第101期的成本為6元,那么最終的平均成本為(100*10+6)/101=9.96元,分攤成本的效果大大減弱,這就是定投的平均成本“鈍化”。
想要避免這種情況,就需要根據市場行情和自己的實際情況對定投進行適時止盈。
2
歷史表現好不代表未來也一定
很優(yōu)秀,需要定期檢視基金
在挑選定投基金的時候,相信大家都會進行多維度地比較,包括基金經理以及所在團隊的實力,管理過往產品長、中、短期業(yè)績和歷史最大回撤等等。
經驗老道的小伙伴可能還會考察夏普比率、年化波動率等更高階的指標。
經過一系列的考察,被我們選中的基金可能不會太差。
但是,我們在挑選基金的時候,利用的是歷史數據。
而我們都知道,歷史數據不代表未來,以前表現很好的基金不代表未來就一定表現好。
所以選到了自己覺得不錯的基金之后,我們還是要進行定期檢視,看看這只基金是否能夠延續(xù)之前的佳績。
尤其是在基金出現暫時性虧損的時候,就需要我們進行分析判斷:是市場整體都不好嗎?還是基金經理換了?亦或是基金經理的能力不行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跟蹤調查,找到基金表現不佳的根本原因,再考慮是繼續(xù)持有還是轉換基金。
3
基金類型不同,考慮的
因素也不同
從目前來看,市場上的養(yǎng)老目標基金分為養(yǎng)老目標風險和養(yǎng)老目標日期基金兩種類型。
養(yǎng)老目標風險基金
養(yǎng)老目標風險基金在成立之初會設定一個風險水平(如穩(wěn)健、平衡、積極等),并將基金的資產配置維持在固定比例以實現預先約定的風險水平。
人總是會變的,包括我們的風險偏好。可能現在還是可以接受高波動的積極型,過了幾年就變成了穩(wěn)健型。
如果我們的風險承受能力發(fā)生了變化,那也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符合自己需求的產品。
養(yǎng)老目標日期基金
養(yǎng)老目標日期基金是以具體的日期作為參考,越靠近設定的日期,權益資產的投資比例范圍就會越低。
背后的原理就是人們的風險偏好和收益要求將隨著退休日期的臨近而降低。
所以相比養(yǎng)老目標風險基金,養(yǎng)老目標日期基金會自動完成調倉的動作,不需要基民過多費心。
如果經過定期的檢視發(fā)現基金還是很不錯,同時養(yǎng)老目標日期基金的權益類資產比例也在自己的承受范圍之內,那么就可以考慮繼續(xù)保持定投啦~
總的來說, 雖然定投是可以幫助我們淡化擇時、省時省力的“懶人投資”,但也不代表我們可以完全撒手不管。
定投了養(yǎng)老目標基金,我們還是要進行定期檢視,還需要根據市場行情和實際情況適時止盈,這樣才更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投資目標~(文章來源:廣發(fā)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