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研討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成功經驗與理論創新成果,推動高質量發展,5月16日,經濟學管理學中國學派研究60人論壇2021年春季研討會在中南民族大學舉行。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鄭州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南民族大學、北京印刷學院、北部灣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以及《中國工業經濟》《中南民族大學學報》《區域經濟評論》《經濟管理》等期刊出版單位代表與會。
中南民族大學校長李金林,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鄭州大學商學院院長金碚出席開幕式并致辭。開幕式由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波主持。
李金林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時值“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建設現代化強國新征程充滿機遇和挑戰,研討會的召開,有利于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進步,通過學術探討推動相關學術研究不斷發展。
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經濟發展內生要素驅動而成
主旨報告由《經濟管理》出版社社長楊世偉主持。
金碚在報告中結合經濟學發展史,觀察總結了中國經濟學與中國經濟學管理學研究學派,探尋了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分析了大國博弈中的新思維、新格局。他表示,形成國內經濟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形成經濟高質量發展態勢,其實是大國經濟發展的一個趨勢性事實。
有學者在報告中借助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從唯物史觀思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等問題,強調了唯物史觀的研究重點。
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馮根福在報告中分析了當下經濟學科和應用經濟學的發展現狀,探究了當前經濟學教材編撰的難點與經濟學邏輯起點等問題。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李曦輝闡述了唯物史觀指導下的雙循環發展思想,分析了雙循環發展中的現實問題。他表示,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經濟發展內生要素驅動形成的,是應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而制定的新的經濟發展戰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可以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中國版全球化發展范式,能夠突破當前西方傳統工業大國主導的全球化的不足,實現生產要素配置在更大規模與范圍的效益,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新貢獻。
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波在報告“深度貧困治理的中國邏輯”中,分析了深度貧困的成因邏輯和政策作用機制,指出未來發展的切入點。
深化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合作
主題報告由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熊芳主持。
鄭州大學商學院執行院長王海杰、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馮彥明、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曉東、北部灣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傅遠佳、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彥軍、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劉家悅等先后作報告。
馮彥明表示,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是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開放、共享戰略的具體舉措和必然要求,也是我國金融業自身發展的需要。擴大銀行業對外開放,特別是外資銀行的引入,會促使本土銀行更加積極謀求轉型,創新產品與服務,拓展多元化業務收入。擴大金融開放對于監管者而言既是挑戰也是促進。在對外開放過程中要把握擴大開放和防范風險平衡的原則,堅持穩妥有序、平等互利。
在傅遠佳看來,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應把握好四個要點。其一,要把握“一帶一路”重點、聚焦“五通”。“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沿線、區域進而世界經濟大合作格局,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初心。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應將建設重點聚焦到與“五通”密切相關的項目上來。其二,推動“五通”時注意先后次序、有所側重。要挖掘現有設施的存量,先通過政策溝通、民心相通來促進貿易相通,盡可能發揮現有設施、現有渠道、現有網絡的作用。其三,要推動國際國內有關方面、各路資本形成合力,共建“一帶一路”。其四,要深化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在疫情仍在蔓延、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的背景下,發揮我們與多數周邊國家和地區長期睦鄰友好的地緣優勢,以更加緊密的產業合作、市場融合和人文交流,構建更加順暢、自主和安全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會議由經濟學管理學中國學派研究60人論壇主辦,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與湖北全面小康建設研究院承辦。
5月16日,經濟學管理學中國學派研究60人論壇2021年春季研討會在中南民族大學舉行。 本網記者 明海英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