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海底撈發布年報顯示,2021年實現收入411.1億元,同比增長43.7%,虧損41.6億元。這也是海底撈自上市以來年報中首次出現虧損。

由于2021年閉店計劃處置長期資產的一次性損失、減值損失,以及管理層采取審慎態度計提的減值損失超過36.5億元。
截至2021年底,已經有260家海底撈餐廳永久關閉,32家餐廳暫時停業休整。
據統計,目前海底撈全球共有門店1443家,其中1329家位于中國大陸地區,114家位于中國港澳臺地區及其他11個國家。
疫情以來,餐飲行業的內卷之勢銳不可當,海底撈還“撈”得動嗎?
上市后首次巨額虧損41.6億元
雖然41.6億元的數字未超過預期的45億元,但依舊給了海底撈沉重一擊,毋庸置疑,也成為海底撈2021年業績報告中最亮眼的存在。同時,巨額的虧損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與討論。
除了直觀的40多億元的虧損數額一目了然之外,伴隨著海底撈的翻臺率下滑,人均消費額也相繼了出現下滑的趨勢。
2021年,海底撈的人均消費則為104.7元,而在2019年和2020年,海底撈的人均消費則分別為105.2元與110.1元。
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海底撈實現收入411.1億元,同比2020年增長43.7%。從收入來源看,海底撈還是依賴于自己單一的主營業務作為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餐廳經營。
該項業務2021年的貢獻占海底撈總收入的96.0%,金額從2020年的人民幣274.34億元上升到2021年的人民幣394.64億元,增長了43.9%。
餐廳收入有所增長的原因還是在于海底撈之前引以為傲的“擴張”策略,再加上營業的天數相比之前也有所增加。
截至21年的數據統計顯示,海底撈員工總數為146584人,員工成本為148.75億元,占收入比重為36.2%,同比增長53.7%。2018—2020年,海底撈員工成本分別為50.16億元、79.93億元與96.77億元。
一直以來的高成本人工費用也成為了此次巨額虧損、大量門店關閉危機的一大重要誘因。
“內卷之年”海底撈陷入困境
紅海翻騰,“新式火鍋”的紅浪步步逼近,直擊海底撈的“痛點”。
火鍋界“一哥”的位置易攻難守,近些年來海底撈面臨各種沖擊。變化多端的新式火鍋品牌和火鍋本身同質化嚴重的特性,給海底撈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在海底撈忙著收拾自己的“爛攤子”的半年時間中,一眾地方品牌的崛起向海底撈下了血淋淋的“戰書”。
巴奴、周師兄、珮姐、朝天門等川式火鍋品牌均拿下億元級別的大額融資,加速向全國市場擴張。粵式火鍋撈王、海鮮火鍋七欣天則相繼沖刺IPO,有望成為繼海底撈和呷哺呷哺之后的“港股火鍋第三股”。
海底撈“極致服務”的優勢似乎已經不再,搶占有限的消費者一時之間成為了海底撈面臨的一大難題。整體下行的業績指標,是海底撈近年激進拓店戰略失敗的體現。
最新財報顯示,為了覆蓋更廣泛的消費群體,滿足不同的餐飲需求,海底撈一直在積極探索多品牌經營。
截至2021年12月31日,除海底撈餐廳外,海底撈還擁有若干自營餐廳,其中包括漢舍中國菜、十八汆面館、五谷三餐及苗師兄炒雞等研發品牌。
但從營收占比來看,這些自營餐廳并沒有給海底撈創造更多的收入。財報顯示,“其他餐廳經營”部分在2021年收入為1.98億元,收入占比只有0.5%。
可見,一時興起的自營餐廳“造血”模式,匆匆上線、下線,并沒有解決海底撈的燃眉之急。還需要再三打磨或者另辟蹊徑。
海底撈“重整雄風”?
滾滾紅浪,漫天硝煙,無聲的“火鍋大戰”還在繼續悄無聲息地上演。
一年多的內卷,海底撈最終只能含淚咽下自己所醞釀的“苦果”,再逐步進行經營戰略糾偏。
雖虧損、關店,但海底撈仍在努力,希望盡快打破企業的僵局。
它開始持續關注那些經營業績不佳的門店,強化內部管理和考核機制,收縮業務擴張,產品創新方面的動作也越來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的創新終于有了實質性的進展與突破。
2021年11月,“新官上任”的楊利娟頂住壓力,推出了“啄木鳥計劃”。關停部分門店、持續推進和打磨門店管理體系、重建和加強職能部門以及強調企業文化、完善員工培訓等舉措。
截至2021年底,已有260家海底撈餐廳在“啄木鳥計劃”下永久關閉,32家餐廳暫時停業休整。從2022年以來的經營狀況來看,海底撈“啄木鳥計劃”效果正在顯現,翻臺率數據正在改善。
海底撈對媒體表示,“除了通過啄木鳥計劃關注內部管理效率提升外,海底撈亦在產品創新領域轉變策略,調整產品上新理念和節奏。同時,從新一代消費需求入手進行多元化業務發展,打造系列周邊爆品,吸引客流、增強用戶粘性。”
目前,海底撈已經在預制菜、速食品、奶茶鋪等領域迸發出了連帶的效應,這無疑會增加海底撈橫向拓展更多的可能性和底氣。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疱伻σ残枰?ldquo;龍頭”,當然我們更希望老牌火鍋調整后還是能夠“重整雄風”。
危機,也許更能激發一個品牌的生存意識。未來的海底撈將如何發展,亦有待市場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