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激發“鯰魚效應”
在業內看來,無論是優質公司的主動逃離,還是做市商退出做市動作的頻繁,實際上都反映了當前新三板市場運行出現了問題。民生證券研究院院長管清友認為,目前新三板市場存在“投資功能缺位、發展認識錯位、市場化理念超前越位”,流動性困境背后更大的問題正在顯現,即新三板優質標的加速流失、做市制度開始后勁不足。
由于二級市場的低迷,即便過去占據優勢地位的做市商機構,如今也深陷做市業務的困境之中,多數券商機構做市意愿不足也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目前做市商短期投機傾向明顯,加上資金大量集中在前端投資,二級市場內的交易價差的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令做市商的交易難以帶來流動性,造成做市商之間競爭激烈,但成交量卻越來越低,整個做市生態已經遭到破壞。加上籌碼成交過度集中、僵尸股堆積,也造成了新三板市場的融資和定價功能逐漸喪失。”有券商機構做市業務負責人反映。
“企業的逃離只是現象,實質是新三板的生態系統出了問題,比如投資機構與企業共謀操縱二級市場股價、做市商因壟斷而形成短期化投資行為、企業疏于業務而沉醉于市值管理,一系列問題的暴露和泛濫,令新三板市場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即使分層等制度改革方案出臺,也難掩企業出逃的趨勢。隨著新三板市場繼續下跌,漸漸喪失融資、定價功能后,可能會有更多符合IPO條件的新三板企業逃離這個市場。”洪三板董事曹水水分析表示。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私募機構做市業務試點工作正式啟動,更多投資機構也將可能受到政策吸引進入三板市場,同時新的制度創新措施也會陸續跟進,這將有利于新三板行業生態和做市格局的改善,未來新三板優質企業流失的現象有望得到遏制。9月14日,《私募機構全國股轉系統做市業務試點專業評審方案》發布,標志著私募機構做市業務試點工作正式啟動。
“圍繞市場分層差異化制度安排,我們正在研究,這個方向性我們還是要做的。投資者門檻從500萬元降到300萬元,甚至100萬元,我們也可以探討,但是堅持機構投資者市場的方向不變。而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的參與政策也會很快推出。”此前股轉系統副總經理隋強在公開論壇上對新三板未來發展方向做出如上表述。
在業內人士看來,非券商機構參與新三板做市,將有利于帶來增量資金,激活更多投資者參與到新三板投資中來,對解決當前流動性危機、活躍市場、推動分層和連續競價改革均有積極作用。上述機構人士稱,做市商的擴圍將會為市場帶來活力,而企業可選擇的做市機構較多,也會大幅度提升企業主動性,有效激勵做市商和機構之間進行良性競爭。此外,新的參與者進場還將有望為新三板市場帶來新的交易模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