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市機構撤退動作頻繁
除了優質公司主動選擇撤出之外,來自券商機構的撤退動作也開始日益增多。Wind數據顯示,2015年至今新三板共有115條做市商退出的公告,其中52條是在2016年6月后發布的,占2015年以來退出公告總數的45%,做市商退出做市已漸成常態。
據悉,近期因企業經營不善、股價大跌或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不健全倒逼券商退出事件屢有發生。以中搜網絡為例,從2015年3月份轉為做市轉讓,其做市商一度達到十個。此后由于涉嫌電話騷擾、欺詐銷售以及預收賬款畸高等問題曝光,而被剔出創新層正式名單,多家券商相繼宣布退出該公司的做市報價服務。另一家新三板企業ST春秋,由于業績表現不佳而遭遇做市商拋棄,其隨時可能面臨退回至協議轉讓的局面。
在業內看來,隨著新三板市場的發展及監管要求的提高,由分層制觸發的篩選機制將繼續發揮效用,未來仍將有一波經營較差的企業被動退出市場,甚至被創新層企業收購。但對于市場整體而言,這部分企業的退出實際上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將有利于未來新三板市場的優化。
“一方面這些企業在新三板上融不到錢,無法完成融資目標,且在做市商考核升溫的背景下,而逐漸被市場和投資機構邊緣化,企業價值長期無法得到體現;另一方面新三板的掛牌成本比較高,企業每年需繳納包括主辦券商的督導、會計師審計、信息披露等不菲的費用,這筆費用除去人力成本也要上百萬,對于企業而言是不小的負擔,企業最終可能仍會選擇離開新三板。”上述機構人士表示。
與此同時,券商做市壓力增加、成本抬升也成為其退出的原因之一。彭一郎表示,盡管企業違規事件頻發,券商終止做市服務代價較大。退出做市時,券商需將做市股份轉移到直營部門,但直營部門的股票由誰接盤將是個很大問題,除非券商已經找到購買庫存股的下家,否則不會輕易終止為企業做市。
此外,新三板市場中擬IPO企業的增多,盡管做市商不愿意放棄這類企業做市價差收入,但卻不得不和企業進行談判和協商,并在轉協議的過程中逐漸退出做市業務。“對于很多擬IPO企業而言,從做市轉協議的交易方式的變更將容易對股東人數有效控制,確保IPO順利過關,也不排除有企業為后續并購或定增動作進行提前布局。同時,做市商效率低下、二級市場交易低迷、企業估值難以解決等問題的暴露,也堅定了掛牌企業終止做市的想法。”上述投資機構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