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獨大格局難改
基金托管業務目前仍是銀行獨大的格局。
基金2016年半年報數據顯示,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在基金托管規模和費用上遙遙領先,托管基金數量分別為617只、603只,托管基金資產分別為1.72萬億元、1.62萬億元。
天量的托管規模也為兩大行帶來了豐碩的托管費用,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上半年分別以12.44億元、12.23億元基金托管費位列前兩名。這兩大行已將接近全市場近半數托管費收入囊中。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中信銀行、交通銀行分別以5.96億元、4.48億元、4.08億元、3.51億元托管費收入分列第三至第六名。
與銀行的托管規模的“航空母艦”相比,券商在基金托管業務上的體量只算“小舢板”。
2016年基金半年報數據顯示,9家已經開展基金托管業務的券商托管費用合計僅為3981.54萬元,總規模僅相當于華夏銀行的基金托管費用。托管基金數量居前的招商證券、廣發證券、銀河證券,托管基金數量也僅為15只、15只、11只,其他證券公司托管基金數量均為個位數。招商證券托管資產為180.71億元,托管費合計為1224.63萬元,位列券商托管首位,卻連五大行的零頭都不到。
北京一位中型公募機構部副總向記者透露,該公司的一只打新基金參與了券商托管,券商托管的優勢在于有很多短期的權益類投資者,對投資業績,尤其是對虧損的容忍度較高。然而,券商客戶的基金持有周期很短,一般在2、3個月就換手一遍,在銷售上也沒有銀行沖量的優勢。
“當時發行的打新基金很匹配券商的客戶,券商的客戶是偏短線交易的投資者,抗風險能力比較強,但明顯的弱點是基金規模不穩定。而銀行擁有相對偏固收類的穩健投資者,持有基金的周期較長,規模變動小,這對基金投資管理更為健康。”該副總稱。
重點布局
私募及公募權益類產品
多家券商人士稱,券商的專業優勢在于匹配風險偏好較高的客戶,托管清算效率和費率更為優勢,公募的權益類產品和私募非標業務則是業務布局的重點。
北京上述大型券商財富管理部門副總認為,券商服務公募基金托管的優勢有三:一是券商在基金銷售上匹配的是風險偏好較高的客戶,適合公募的權益類基金;二是由于托管產品目前比較少,托管服務質量、效率會更高;三是有較大的議價空間。
北京上述大型券商副總經理也稱,券商參與基金托管業務的客戶主要是私募基金和新成立的公募基金,實行的是與銀行差異化的策略,主要布局增量市場。隨著私募基金的爆發式發展,市場上涌現了很多非標類型的基金,券商布局的很多業務不像二級市場那樣清算簡單,資產明晰,做的多是銀行不愿意做的業務。
“券商做基金托管業務,一是可以為一級市場的資產進行估值,二是為私募提供包含基金托管在內的多元化服務。在操作上,不僅要做賬戶分割、清算,還要提供投研支持、定制系統,以風險來匹配客戶等。”該副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