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公募基金公司和公募產品數量、規模不斷增長,基金托管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在傳統的銀行之外,券商成為布局基金托管業務的主力軍。截至目前,42家具備基金托管資格的機構中,券商已占據13席。
由于起步晚、營銷難,券商系尚難以撼動銀行系在基金托管業務上獨大的局面,券商主要發力私募業務、公募權益類產品等增量市場,以更優的銷量、費率來拓展市場。
券商積極布局
基金托管業務
隨著公募基金公司和基金數量的繼續擴容、基金規模的持續增長,基金托管費用也水漲船高,吸引大量機構淘金基金托管市場。
Wind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基金支付給托管機構的托管費為52.81億元,再創歷史新高。而在2015年一年,36家開展托管業務的銀行、券商等機構托管費收入為52.47億元,同比大增70.52%。若以2011年上半年25.21億元的托管費算起,托管機構五年內托管費收入累計增長104.43%。
雖然當前銀行依舊是基金托管的主力,但券商的熱情也不斷高漲,搶食這一“蛋糕”。數據顯示,2013年12月27日,海通證券作為首家拿到基金托管資格的券商,雖然比1998年首家拿到基金托管資格的工商銀行晚了15年,但最近兩年,券商卻成為布局基金托管業務的主力。
證監會最新公布的基金托管人名錄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托管人增至42家。在2014年、2015年新增的20家機構中,11家為券商,7家為銀行。截至目前,獲得了基金托管人資格的券商機構有海通、國信、招商、銀河、中信等13家。
北京一位大型券商財富管理部門副總告訴記者,該公司于去年底也獲得了基金托管資格,今年成立了財富管理部,將基金托管納入業務范疇。
“今年基金托管是試點也是主推業務之一,我們將基金托管納入考核指標,第一年目標是做到100萬元規模。”該副總表示,“我們很看好這一市場,因為新基金在不斷成立,市場的多元化需求也在增長,基金托管業務的性價比也很高,有望成為券商新的業務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