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在北京舉辦外資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登記工作座談會,第一批20余家態度積極的外資機構現身其中。然而,業內人士透露,雖然各家機構態度積極,但是要迅速進入內地市場還并不容易。一方面,外資機構在中國內地設立公司的并不多,已登記備案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如今注冊投資類工商企業收緊,為進一步展業增添困難。另一方面,部分外資機構的子公司重重嵌套,用來控股內地公司子公司,有的并沒有能夠獲得所在地區的金融牌照,按規定也無法展業。
記者獲悉,少數有能力“搶跑”的機構大都設立在上海自貿區。他們表示,將鎖定大消費和深港通。據悉,部分機構投資風格穩健,年換手率不超過20%,這意味著國內老百姓有望近距離接觸“傳說”中外資機構的“價值投資”。
多家展業籌備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透露,這批態度積極的外資機構包括貝萊德、富達國際、安本資管、瑞銀海外、摩根資管、德意志資管、惠理海外等20余家國際知名機構。
根據規定,外資機構在中國內地開展證券類私募業務需要先設立內地公司主體。然而,記者獲悉,目前與會的一些外資機構,實際上還沒有在中國內地設立公司,有的只有辦事處。還有的雖然在香港設立了公司,但是根據規定,在資管領域,香港公司并不能算內地公司。
另一大障礙是從2016年一季度起,監管機構已收緊對投資類工商企業的注冊,至今仍然沒有放松。這意味著,外資機構要在中國內地設立公司并不容易。不過,一位業內人士認為,或許這類外資機構在注冊方面會有綠色通道,畢竟允許外資機構在中國內地開展私募業務是中美會談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