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運作和杠桿,讓定開債和普通債拉開了差距。截至9月23號,定開債型基表現突出,收益率達到2.93%,同期全市場債券基金平均收益1.19%,高出1.74個百分點
事實上,今年以來整體上定開基金表現良好,截至9月23日,按規模加權平均收益2.52%,而同期的股票基金的加權平均收益為-11.08%。
而除定開QDII型基金外,其余定開基金類型均高于同期市場平均水平;定開混合基金收益0.43%,同樣領先于市場平均水平(-7.24%)。
值得注意的是,高收益打新也為部分定開基金貢獻了收益。“定開債通過參與不同類別大類資產獲得投資收益。對于能配置權益類倉位的定開債基,可以通過打新股增強收益。參與打新股需要配置約5000萬股票底倉,底倉主要配置低估值、高分紅的股票,向下的波動有限。按今年以來的新股漲幅和中簽率測算,對于5個億的基金,大約貢獻3%的打新收益。”招商穩祥定期開放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擬任基金經理康晶告訴記者。
機構青睞
定開債火熱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委外資金的推波助瀾。“委外資金大舉進入公募基金,機構投資者大多傾向更為穩健的固定收益產品。而定開債基分為大多為1年、半年定期開放,一定程度上為了匹配銀行短期理財的期限。”柳萬軍表示。
按照封閉期時間長度還可以分為6月定開、一年定開等,封閉期限從最短的3月到最長的七年不等,市場產品主要以一年定開居多,占比超過一半。
柳萬軍表示,“散戶主要投向一年定開和18個月定開,個人投資者持有比例在60%左右;而機構投資可能出于資金用途與預期收益不同的考慮,在短封閉期和長封閉期類型中占比較高,6月定開中機構投資者占比在90%左右,24月定開中占比在80%左右。”
2016年半年報數據顯示,除QDII定開基金之外(QDII只在今年成立了3只,且持有人數據尚未公布),整體來看,定開基金中,個人投資者持有比例略高于機構投資者,但是相較于2015年半年,個人占比大幅下降,從71.8%下滑至54.7%,反之,機構占比顯著提高,從28.2%提高至45.3%,體現委外資金增持的特點。
分類來看,機構投資者在定開債券基金中持有比例提高最快,從28.90%提高到48.5%;而在混合型和另類投資型基金中,則是個人持有比例占比最高,分別為73.4%和75.3%。
上述數據說明,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定開債基金受到了越來越多機構投資者的歡迎。
對此,衷亞成表示:“定開債基規模與銀行委外規模呈現顯著的正相關性。對于委外大戶銀行而言,其對于流動性管理需求具有明確性、穩定性和持續性,因而銀行有資格、有條件也有動力與公募定制相關策略的基金,自然地,申贖規則也是依據銀行的現實需求而量身定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