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對上市公司定增、減持監管的趨嚴,可交換債作為新型融資工具受到上市公司股東的歡迎。今年以來,可交換債市場呈現井噴態勢,在“資產荒”背景下,機構也紛紛掘金這一新領域。
供需兩旺 市場井噴
在一些公私募基金人士看來,傳統的定增市場已是一片“紅海”,新興的私募可交換債市場正成為機構掘金的新陣地。這一曾經的小眾品種,由于較好地結合了上市公司股東在融資端和投資機構在投資端的訴求,有逐漸發展成為“常用工具”的趨勢。對于投資者而言,私募可交換債“進可攻,退可守”,并且由于條款靈活,可通過條款設計滿足不同的需求;對于上市公司股東而言,可交換債既可用于融資又可以用于減持。
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曾令華分析表示,私募可交換債的出現,解決了投資者的終極“痛點”——怕虧損。私募可交換債因為是私募發行,在條款的博弈上空間更大,一般會有“債底”,即持有至到期仍有正收益。有了這條,意味著持有虧損的風險僅在于信用風險。而對于上市公司股東而言,如果作為融資工具,可交換債相對于股權質押具有利率更低、質押率更高、更長的融資期限和更寬松的補倉要求的優勢。作為減持工具,相比大宗交易和直接減持,也有幾項優勢:限售期可以完成債券發行;減持價一般為溢價,價格更高;對二級市場沖擊更小。
由于上述原因,業內人士表示,自2015年下半年以來,可交換債市場的表現可以用“井噴”來形容,尤其是發行程序較為簡易、對發行主體和標的資產的要求相對較低、條款設置較為靈活,甚至可以根據投資者的需求進行專款定制的私募可交換債。
數據顯示,截至9月20日,今年已有29只可交換債成功發行,另有17家上市公司披露其重要股東啟動可交換債發行程序。從數量上看,目前總計已達46只的可交換債發行數量遠超過去三年之總和;而在規模方面,這46只可交換債合計募集資金約597億元,是此前三年總和的兩倍。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上市公司一邊折價定增,一邊通過可交換債溢價減持,這種“高拋低吸”的套利模式也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