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非常期待農產品(000061,股吧)ETF誕生,策略都已經做好推演。”9月3日在大商所和銀河期貨主辦的“2016-2017榨季國際國內油脂市場分析研討會”上,一位期貨私募人士向記者表示。他身后不遠是剛剛做完演講的華泰柏瑞基金基金經理柳軍,他擬任基金經理的東證大商所農產品ETF已獲得證監會受理,還沒有獲批,但是他已經受到臺下的期貨私募和產業資本人士的熱烈歡迎。
隨著國內資金對商品大類產品的配置提速,公募“重兵”也加速入場,并攜來了其他市場的資金,他們與傳統期市的產業資本投資思路或有不同。期貨投資人士認為,期貨市場有望迎來更好的流動性,短兵相接下,在初期的套利機會上,例如公募產品移倉換月時,傳統的期市資金或許有望收割一批新“韭菜”;但最終雙方將是共贏。一些做趨勢投資的期貨私募認為,雖然因為新資金的加入未來波動幅度加大,但他們做多做空的空間也更大。
商品期貨公募規模超預期
在2010年至2016年6月底的6年里,wind數據顯示,整個公募基金僅有13只商品類基金,不到當今基金整體數量的1%。其中僅有國投瑞銀白銀期貨LOF這1只基金直接投資期貨合約。然而從去年10月至今年8月26日,根據證監會的公示,基金公司已經上報并等待審批的商品期貨類ETF已達13只,在同期走“普通程序”等待審批的60只公募產品中,商品類占比逾20%,走“普通程序”的基金產品創新成分大,這也充分說明,公募正“重兵”布局商品期貨類產品。
海通證券(600837,股吧)研究所高上認為,根據產品申報受理時間,上述一批商品期貨類公募基金在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開始募集,按單只10億元規模來計算,將有近200億規模的資金進場。而在資產荒下,這些產品將成為其他市場資金配置商品類大類資產的入口,期市的流動性將增加。因此,預計未來商品期貨類公募產品對期貨市場的資金格局有較大影響。
已經申報了兩只商品期貨ETF的大成基金表示,大宗商品是經濟周期輪動中不可或缺的配置品種,該領域投資較為復雜,專業性要求高,普通投資者難以參與。如今通過商品期貨類ETF,投資者無需直接參與商品市場交易,僅通過申購贖回/上市買賣基金份額即可參與大宗商品投資。同時,規模效應使得單位投資成本最小化,基金公司的專業投資能力還可給投資者帶來移倉收益和利息收入,大宗商品基金是適合普通投資者的投資工具,也是海外成熟市場投資者投資大宗商品的主流方式。
業內人士認為,商品期貨類公募產品的規模,可能會比想象的更大。專業的期貨投資人士也會非常期待這類產品。今年上半年在CTA策略中整體業績排名靠前的大連富利投資量化投資經理于航表示,此前經常做國投瑞銀白銀期貨LOF(當前規模約為4億元),但是無奈產品規模較小,“我們大資金吃不下,希望有規模更大的產品”。
一位私募人士表示,他們期待在純股票型產品里加入這類產品,實現跨品種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