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底,私募投資者陳方(化名)購買了上海元普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元普投資”)旗下的一款混合型私募基金“金牛4號”。一年封閉期內,陳方在公司官網查詢到的產品單位凈值都在0.9元以上,但2016年4月再到托管券商平臺上一查卻變成了0.27元。
“凈值究竟看哪里?產品宣傳資料里明明寫著0.88元止損,為什么會虧到2毛多?”先打款后簽訂基金合同的陳方心里滿是疑惑,向元普投資討要說法和解決方案。
8月30日,包括陳方在內的一行4位投資者來到元普投資位于上海楊浦區濱江國際廣場的辦公室,試圖與公司方面商討解決方案。另一位投資者王明 (化名)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上午11點30分左右,公司大廳的門突然被鎖住,同時自己聞道了一股 “不明氣體”。“一位68歲的老人當時就昏厥過去了,皮膚發紅,眼睛充血流淚。后來下去之后我就報警了,110、120都來了。”王明向記者描述當時場景時展示了當天的照片。
“當時投資者和我們公司的員工都感到不適,是有一些氣體。”元普投資9月1日回應本報記者稱,“公司今天跟警方對接了,警方把氣體就定性為‘不明氣體’。”
投資糾紛再生枝節,究竟發生了什么?
產品凈值離奇“變臉”
本來還為自己購買的私募產品躲過了股災而慶幸,卻沒想到封閉期即將打開時會遭此“晴天霹靂”。據陳方向記者回憶,自己在2015年4月21日打款100萬元認購了元普投資旗下的產品“金牛4號”,該產品正式成立于5月11日,正值牛市最高點。
隨著股市調整洶涌而至,陳方和眾多投資者一樣,對自己持有產品的情況十分關心,幾乎天天查產品凈值,看公司公告。
“股災的時候,我好幾次打電話問客服產品的情況。他們就說看官網凈值就行了,一直維持在0.9元以上,夸自己股災也躲過去了。”陳方回憶當初的查詢情況,“金牛4號”雖然也在暴跌中受過一些損傷,但從官網上通過用戶名和密碼查到的凈值始終維持在0.85元以上。
陳方給記者的截屏記錄顯示,“金牛4號”3月25日的凈值為0.94元。“2016年4月28號,公司發來短信,托管人招商證券為服務平臺做了優化升級,讓我們登陸招商證券投資人服務平臺進行激活驗證及用戶名變更操作。登陸一看卻發現,4月22日的凈值顯示是0.2733元!”面對“9毛秒變2毛”, 陳方當即慌了神。
經過與元普投資的多次交涉,陳方終于才明白,自己認購的“金牛4號”實際上是“富安達-元普金牛4號資產管理計劃”的進取級(劣后)份額,帶有2倍杠桿。而元普投資官網上顯示的“金牛4號”凈值,是前述資管計劃(母基金)的凈值,并非其持有的子基金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