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確未來的監管重點后,我們較早也開始內部的規范和重新規劃,比如開發之前未有涉獵的資產證券化業務。”上述基金人士說,“我們花重金從券商金融市場部挖來做ABS的負責人,他在這方面非常有經驗,但人來不久板凳還沒坐熱,就被其它基金公司挖走了。現在會做這類或其他主動管理業務的人才肯定是稀缺的。”
此外,記者了解到,有的子公司還開始其它方面的合規動作。例如,記者今年6月見到一位基金子公司結構化業務負責人時,他的名片寫的是資本市場部/結構投資部,雖然該部門涉及的很多不只是通道業務,自己也會做主動管理業務,但或許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最近一次見到他時,結構投資部的字樣已經悄然消失。
“我們也重申現有的合同模板,制定新的注意事項,對于監管層重點關注的點都非常注意。”上述基金人士稱,“至少先從形式上杜絕問題,內容上后面逐一調整、重新規劃。”
“萬能神器”待轉型
根據中基協的數據,截至2016年6月30日,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專戶業務規模16.47萬億元,是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規模的2倍有余。
“主動收縮通道業務、發展主動管理業務會成為基金子公司共同的做法。”某第三方基金研究員分析稱,未來基金子公司的業務規模會縮減很多,短期內資管計劃大批量涌現的盛況也不會再有,和母公司規模呈‘大小倒掛’的情形肯定也會有所改善,但同時業務質量和盈利能力會大幅提升。‘萬能神器’可能向‘資管神器’轉型。”
“無論是資產證券化、產業基金,還是自主管理型債權融資類項目,都是未來的轉型方向,中間會遇到很多困難,比如人才就是最關鍵的一環,如何疏導現有的員工,尋找開展新業務最關鍵的人才和市場,都是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上述基金子公司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