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并非易事
不過,火山財富同時了解到,境內私募“出海”的投資范圍多局限于大中華概念,比如投資在港上市的內地公司或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
據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目前投研團隊運作于境內且在境外發行有對沖基金的私募公司,包括景林資產、淡水泉、天馬資管等機構,大部分私募在產品名稱上有“中國”或相近的標識。
但主要是以港股為主,真正進行全球性投資的機構屈指可數。
同時,從這些私募“出海”的整體情況看,大部分私募均是募資在外、投研在內。方法是通過境外募集資金,然后投H股和中概股,具備全球資產配置能力的私募較為罕見。
盡管私募“出海”潮涌,但很可能“水土不服”,其中典型案例就是赤子之心。被業界稱為“私募教父”的趙丹陽,2011年因投資印度市場遭遇重挫,其產品赤子之心出現成立以來的最大幅度虧損,兩只基金凈值下跌均達到25%左右。很多人認為其失敗的原因在于對印度市場的理解和認識不足。
針對“出海”的前景,辛宇則顯得很樂觀,“研究創造價值,交易創造價值。我認為投資在各個國家上都是相通的,只是術不一樣。就是看好一個公司,然后以合理價位買入持有。有可能我會失敗,但是我相信我們一定會成功。不要認為之前有人‘出海’做失敗了,就覺得我們以后不會成功。”
但也有私募人士指出,境內私募“出海”的現狀并不如想象樂觀。
“目前來看,‘出海’的私募不多,大部分還是在港股市場。如景林資產做得比較早,但只是投資港股和中概股,至于把分支開到歐美市場的私募,仍是鳳毛麟角。”代雪峰指出。